正文 第19章 積累豐富的學習能力——學習是成長的加油站(5)(1 / 2)

如果你有遠大誌向、渴望為人類做出大貢獻,那自然要有深厚的知識功底,即使你願做一個普通人,也須要求職,要勝任工作,要想掙錢,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沒有足夠的知識也是不行的。你或許羨慕計算機軟件人員的高薪,但要知道,他們是靠知識才掙來不菲的報酬的。為擁有專業知識,他們付出的學習時間和精力遠比常人要多。你要去做財務總管嗎?你怎能不懂財務的知識?你要在股市上賺錢,你就應該有起碼的證券知識。生物技術、納米技術、電子商務、資本運作、企業管理、國際金融……你要成為某一領域的佼佼者,你就得讀書,就得學習。知識的更新非常快,你必須有終生學習的心理準備。

一切東西都可以滿足,金錢,住房,汽車,享樂……隻有讀書和學習不可以滿足。在這方麵,要永遠不知足。

徐特立說:“任何一種容器都裝得滿,惟有知識的容器大無邊。”

有人說:“我已經有了夠花幾輩子的錢,我幹嗎還要讀書學習?”當然,你可以不讀書了,但你今後的人生必定是庸人的人生,愚人的人生。王安石說:“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這個“貴”,是指氣質的高貴,人品的高貴。你願意當一個沒有知識修養的土老財嗎?

古人講:開卷有益。讀專業書,有益於自己的工作。讀雜書,則可以開闊自己的視野。讀優秀人的書,則可以培養自己高潔的情懷。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嚴謹,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嚴,邏輯學、修辭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段話精辟地說出了讀書對人的修養的益處。

也有人說:“我也想讀書,可實在是沒有時間。”真沒有時間嗎?魯迅說:“我是把別人用來喝咖啡的時間,用在讀書寫作上了。”雷鋒說:“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你隻要擠就會有的。”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說他讀書是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

當然,讀書也自有學問,不是隻要讀書就能獲益。

1.讀書要有選擇

俄國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說:“我們必須學會這樣的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的讀物。”俄國另一位作家屠格涅夫說:“不要讀信手拈來的書,而要嚴格加以挑選。要培養自己的趣味和思維。”讀書要有選擇,不僅是因為書籍很多,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更重要的是書籍中良莠不齊。不加選擇地讀書,很可能讀了一堆“垃圾書”,不但白白浪費精力,還使自己思維混亂、趣味變得低下。在圖書的選擇上,可以聽聽父母、師長和名家的推薦意見。在美國,就有為中學生規定的20多部必讀書,其中文學、哲學、自然科學都有,還包括《共產黨宣言》。中國教育部門也為中學生規定了一批必讀書,包括中國和外國的古典名著。其實這些書,對於那些沒讀過的成年人,也是值得一讀的。

2.讀書的麵不要過窄

讀書的目的有多種,有的人讀書是為了消遣,有的人是為了學習實用知識,也有的人是為了充實自己的人生。從讀書的最佳目的講,我們應該在消遣和實用之外,更注重人生的充實。這就不是隻讀些武俠及言情小說等消遣性的書就可以了,更應該讀一些優秀的文學和社會科學讀物、科普讀物和哲學讀物也應該讀一讀。這樣讀書能使我們開闊視野和心胸,有助於人格的完善。讀書也不要隻讀自己偏愛的作者一家的書。魯迅說過:“隻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麵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盯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3.讀書要消化

讀書是為了獲得知識,而不是圖“眼飽”。這就如同吃了許多食物,胃部卻沒有消化吸收,隻會對身體有害。徐特立說:“我讀書的方法總是以‘定量’、‘有恒’為主,不切實際的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記憶。要理解,必須記憶基本的東西,必須‘經常’、‘量力’才成。”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書籍不僅對那些不會讀書的人是啞口無言的,就是對那些機械地讀完了書而不會從死字母中吸取思想的人,也是啞口無言的。”

4.精讀與泛讀

為了解決書多和時間精力有限的矛盾,聰明的讀書人都采取精讀和泛讀相結合的辦法。就是對於必須讀的書仔細閱讀,而對於隻需大致了解的書則粗略一些。陶淵明好讀書,他的方法是對已知的內容或不重要的內容“不求甚解”,而對於重要的內容或有新意的內容則“每有全意,欣然忘食”。魯迅一生讀書很多,除了許多書他是精讀外,對其餘的書則采取“隨便翻翻”的辦法。泛讀也絕不是不動腦子的機械讀書,而是先則注意其中的閃光點,一有發現,這閃光點的部分就會成為精讀的內容。這種讀書方法需要一個鍛煉的過程,作為讀書經驗尚少的人,還是應以精讀為主,寧可初期讀得慢一些,也不可“一目十行”地囫圇吞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