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無法與傳統決裂
(2008年10月)
2005 年底全國人大通過《廢止農業稅條例》,取消農業稅,讓中國農民告別亙古就有的皇糧國稅,這不僅是一個讓農民得實惠的經濟舉措,更是一個消除城鄉二元的政治信號,它表明政治高層對三農製度的全麵反思和調整,讓全體中國農民感到溫暖的同時,也看到了未來中國農民的希望。
以取消農業稅為拐點,中央政府陸續出台了一係列直接惠農政策,包括取消農村中小學學雜費,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助,農機補助,能繁母豬補助,油菜補助,農村純女戶養老補助以及農村困難戶最低保障等。為了把中央給農民的補助及時足額到戶,各省市普遍實行了一卡通製度,每一個農民家庭都有一本能夠體量中央溫暖的存折。
應該說這些政策都深得人心,對緩解農民增收困難,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取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有個別政策的成本過大,而功效並不明顯。種糧直補作為一項具體的政策,主要的功效是調動種糧農民積極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項政策緊跟著取消農業稅出台,一開始的確給了農民喜上加喜的感覺,但時間一長,政策的初衷沒有被農民理解,或者說直補的功效沒有很好發揮。我在底層了解的情況是直補沒有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功效,種糧農民沒領這個情,他們看的主要還是糧價。
農民說,不給直補我們也得種糧,因為我們隻會種糧。農民說,國家的直補補得冤,麵積都是計稅麵積,早幾年被征用的土地也得到了直補,荒蕪的土地,挖了魚塘,建了蔬菜大棚的土地也得了直補,這很不公平。農技幹部說,對優質稻的補助是多餘的,因為所有的田土都能得到補助,有必要這樣做嗎?鄉鎮幹部說,直補如果作為一項普惠政策,農民都得到了好處,但區域不同因田地多少,得到的好處不一樣,作為一項補助性政策,其公平性值得推敲。如果作為一項刺激糧食生產的政策,其功效不明顯,因為直補的發放不是按照生產糧食的多少和優劣來決定。還有油菜的補助也不合理,村裏上報了,誰能核準?冬天播了種,春天得直補。鄉鎮幹部不解的是,國家為什麼要采取直補方式,直補方式到底有什麼好處?沒有比直補更好的方式嗎?農民說,國家有錢直補為什麼不可以給糧漲價?專家說,種糧農民應該在物價上漲中獲得切實利益。關於直補,各界各階層的看法很多,這些看法不能說沒有道理。我以為有必要對這一政策的功效作一些合理的分析。
首先看種糧農民在直補中得到了多少好處。我對沒有直補時的2004年南方水稻種植的收益以及有直補時的2008年種稻收益情況進行了對比,具體情況是:
2004年季稻種植成本321.5元。主要明細:種子4斤(6元/斤)計24元;農藥6次(6元/次)計36元;秧盤60塊(0.45元/塊)計27元,重複利用3季,一季計9元;農膜5元;化肥56元,其中20斤尿素(0.8元/斤)計16元,50斤複合肥(0.8元/斤)計40元;旱育保姆劑0.5包(3.0元/包)計1.5元;機械80元,其中打耙30元/畝,收割50元/畝;灌溉10元/畝;勞動力開支為5天(20元/天)計100元。每畝以800斤幹穀計算,按當時0.74元/斤的價格,總收入為592元/畝。刨去成本,純收入為270.5元/畝。
2008年季稻種植成本507.5元。主要明細:種子4斤(8元/斤)計32元;農藥6次(8元/次)計48元;秧盤60塊(0.45元/塊)計27元,重複利用3季,一季計9元;農膜5元;化肥117元,其中20斤尿素(1.6元/斤)計32元,50斤複合肥(1.7元/斤)計85元;旱育保姆劑0.5包(3.0元/包)計1.5元;機械100元,其中打耙40元/畝,收割60元/畝;灌溉20元/畝;勞動力開支為5天(35元/天)計175元。每畝以800斤幹穀計算,按當時0.94元/斤的價格,總收入為752元/畝。刨去成本,加上季稻直補收入60元。純收入為304.5元/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