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
在我們的版圖上,一邊是城市的高速發展,麵貌日新月異,功能配套齊全,一邊是農村艱難求進,村容經年難改,設施無法配套。農村遠遠落後於城市,農村沒有能力追趕城市,並在城市的光環下暗淡。但農村不會消失,就算是沒有了炊煙,也還會有泥濘的艱澀。農村不可能在浮躁的等待中進步,農村需要在冷靜的思考中突圍。秉承傳統,建立能夠依靠自身力量開展治理的新機製,在城市和工業的強大支持下贏得發展和進步。
中國的二元形成於特殊曆史條件下,二元曆史是共和國強國之路由製度強加給農村的奉獻史。中國共產黨十七屆三中全會繪製了中國社會從二元逐步走向一元的宏偉藍圖,但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仍然感覺到來自地方政府濃厚的浮躁之風,這就是所謂工業改造農村論。工業果真可以把農民從傳統農業中拉進工業文明嗎?工業果真可以改造農村,從而實現中國社會的一元嗎?其實,中國的精英們何嚐不是這種看法?所以大膽放言消滅農村。這可能嗎?什麼樣的力量可以把一個有著九億農民而又在傳統農村文化中浸泡了數千年的農村消滅呢?況且中國的耕地少,人口眾,很多耕地分布在山區,質量差,耕作難度大,中國始終麵臨著以少的土地養活眾多人口的重大危機,有什麼必要消滅農村呢?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序言中說,精通農業是一名藝術。改造中國傳統農業有那麼容易嗎?我不否認工業化的進程對推進中國城鄉一體化的巨大作用,從根本上講,沒有國力的增強,沒有工業反哺農業,農村就不可能有較快發展和進步,但是我始終不敢相信“工業主導論”可以解決農村的全部問題。在縮小城鄉發展和收入差距上,曆來有著不同道路的爭論,“農村內部論”認為在農村內部解決農村問題,政府增加投入,支持農業,增加農民收入,以此來縮小城鄉差距。“工業主導論”認為政府在加大對農業和農村投入的同時,想方設法轉移農村人口,發展規模農業,以此縮小城鄉差距。大約也不會有第三條路,但是我想農村需要擴內力,農村需要好政策,農村需要借外力,以務實的機製實施有效的治理,以城市和工業的強大支持推動農村發展和進步。製度安排給予農民公平,現代理念改造傳統農業,傳統文化豐富村莊建設,三駕馬車齊頭並進,農村就會富起來靚起來。
製度安排給予農民公平。城鄉二元社會是製度安排的結果,消除二元最終需要製度作出安排。我感到最為重要的問題有二個:
1、實現社會平均收入水平。
較長時期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拉大,這些年來盡管各級想了很多辦法,中央財政加大補貼力度,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並沒出現縮小趨勢。2009 年年初農業部提供給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的材料稱,今年農民增收難度進一步加大,2008年城鄉居民收入比上年的3.33:1擴大為3.36:1,絕對差距首次超過1萬元。分析人士指出城鄉收入差距擴大不但拉大貧富差距,加劇收入分配不公,還可能會抵消中央多年來給予農民的包括取消農業稅和給予各項補貼在內的好處和優惠,增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難度。
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農民增收仍然是一句空話。不能使農民收入水平達到或者接近社會平均收入水平,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就永無止步。農民增收難題求解多年仍然沒有突破,也正是基於這樣一種現實,我在經營權物化的前提下,提出三條意見,一是大幅度提高糧食價格,對大多數農民而言,糧食是收入的主要來源,在收入比重中占到了一半以上,糧食價格沒有大的增長,農民收入就不可能有大的增長。關於糧食價格的合理漲幅問題我在前麵的文章中作過專門的探討。二是對農業生產資料進行補助,過去的經驗是糧價漲,化肥等農資也跟著漲,抵消了糧食漲價給農民帶來的增收,國家可以根據農資市場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糧價與農資價格,可以限製農資價格,補貼農資企業,確定糧價,也可以綜合考慮糧食價格給城市居民帶來的消費壓力,確定糧食價格,並給農民農資補貼。三是進一步完善工資製度,確保農民打工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