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霞是個心地善良、懂事的女孩,她與婆婆的親昵關係在當下確屬少見,婆婆也將四霞視為己出,疼愛有加。2011年正月初五,剛過七十的婆婆突發心髒病辭世。才過罷春節返回固原又回老家奔喪,四霞悲痛欲絕的情狀令我心疼不已。很長一段時間,四霞以淚洗麵,沉浸在思念中,常常喃喃自語:咋這麼個事情?咋這麼個事情?我隻好以人有旦夕禍福、生老病死天道難違這類無力的套話安慰她。漸漸平靜下來後,四霞與婆婆親如母女的往昔就成了她筆下的眷眷深情,她書寫婆婆的文字情真意切,讀來令人動容。“情動於中而形於外”,這是又一種必然。
這幾年,四霞的習作多了起來,她寫熟悉的故土,寫周圍的人事,寫小城的變化,寫行走的收獲。這些習作發表在各類報刊上,我偶爾溜一篇,溜得多了,發現她書寫的內容基本都是瑣碎而凡俗的生活片段,情感花絮和種種感悟,真誠樸素,自然而然,情深意切,既是客觀描述,又是內心獨白,兩種筆觸很好地融合,讀來有“在場”的感覺。關注和褒揚生命的本真,是她筆下的主格調。但文章題材範圍太狹小,文風過於柔弱,女孩子氣太重。質樸是文章的美德,但不可偏廢藻飾,而“藻飾”之筆是需要功底的。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無技巧,那是先有技巧,後返璞歸真的境界,並不是否定技巧。四霞的閱讀積累不夠,箱底存貨不多,出筆往往露怯。我指出她的這些局限,提醒她一定要多接觸些古典文學書籍,並推薦一些視野宏闊、文風剛勁的知名作家的作品讓她去讀,以提高自身修養。
四霞現在有很好的工作環境,很好的同事關係,很好的朋友圈子,這是她的資源,也是她的動力。四霞沒有特別的個人嗜好,沒有令人生煩的應酬,不是大家出身,卻有閨秀雅嫻。工作之餘,台燈下一抹光暈為她營造了溫馨的個人空間。她的才情和執著都在燈下迸發。文學創作是令人內心愉悅的事,無須過於苦惱。一個李字,曾衍生出李賀、李商隱、李清照那樣苦惱而苦吟的詩人,我不希望四霞因為文學而負累。社會這樣好,生活和工作條件都不錯,在這樣的環境裏,無須刻意先鋒和新潮,以本色之心和本色之筆,閱讀、寫作並享受著,快樂著,沒有目的的目的,僅此而已。
嚴格些說,我這裏寫的不像序,倒像是為父的一些內心絮叨和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