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家一樣,道德也是對某些不合作行動的懲罰機製。這種機製的出現使得人類從囚徒困境中走出來。人的正義與非正義的觀念產生了道德感。
道德感自然地使得人們對不道德的或不正義的行為譴責或者對不道德的人采取不合作,從而使得不道德的人遭受損失。這樣,社會上不道德的行為就會受到抑製。因此隻要社會形成了道德或不道德,正義或非正義的觀念,就自動地產生了調節作用。籠子裏的一隻猴子A在無意中碰到了香蕉,理所當然地會受到其他猴子的毆打,因為它違反了猴群的道德標準。
道德可以打破囚徒困境的難題,化解個人理性與社會群體理性的矛盾,維係整個社會經濟體係的穩定與發展。
經濟學家筆記
道德約束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它對不道德的行為的抑製是有限度的,當不道德的行為帶來的利益大於道德的滿足時,道德約束的作用便會失效。因此,在道德之外,又產生了法律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公共地悲劇
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哈定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公共地悲劇》,提出了著名的“公共地悲劇”理論,即哈定悲劇。
在《公共地悲劇》裏,哈定描述了這樣一個具體故事:有一片茂盛的公共草場,政府把這塊草地向一群牧民開放,這些牧民們可以在草場上自由地放牧他們的牛。隨著在公共草地上放牧的牛逐漸增多,公共草地上的牛達到飽和。此時再增加一頭牛就可能會使整個草場的牛的單位收益下降,因為再增加一頭牛就會導致草場供應給每頭牛的平均草量下降。但是麵對這個情況,每個牧民還是都想再多養一頭牛。因為多養一頭牛其增加的收益歸這頭牛的主人所有,而增加一頭牛帶來的每頭牛因草量不足的損失卻分攤到了在這片草場放牧的所有牧民身上。於是,對於每個牧民而言,增加一頭牛對他的收益是比較劃算的。在情形失控的最後,每個牧民都會不斷增加放牧的牛,最終由於牛群的持續增加使得公共草場被過度放牧而造成退化,從而不能滿足牛的食量,並導致所有的牛因饑餓而死,因此成為一個悲劇。
一塊公用的牧場通常會發生放牧過度,一塊公共綠地通常會出現一條小路,公共場所的座椅通常會被人弄得又髒又破……這是什麼現象?這就是公共地悲劇,也稱哈定悲劇。哈定悲劇是經濟學中的經典問題。這個悲劇其實是生活中很多故事的縮影,而對這個故事的深思將使我們得到很多領悟。這一點,在我國沙漠治理上尤為明顯。
據中央電視台的新聞報道,2001年新年的第一天,北京市和銀川市發生沙塵現象,沙塵像霧一樣籠罩在這兩個城市的上空。生態警鍾再次敲響。
河北境內的沙漠直逼北京,河北的懷來縣離北京隻有60公裏!專家預測,如不想出有效辦法對沙漠進行治理,過不了多長時間,北京將消失,被沙漠掩蓋,像消失的樓蘭文明。
土地荒漠化是中國重大的生態問題。中國土地的荒漠化集中在中國的北部,即內蒙、新疆、黑龍江、寧夏等省份。來自北麵的風沙侵襲著北京,以至於北京的風沙一年比一年大,1999年發生了兩次沙塵暴!
荒漠化的速度呈上升趨勢。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土地荒漠化年均擴大1560平方公裏;而在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年均擴大麵積為2100平方公裏。目前的擴大速度為每年2460平方公裏。這個速度還在增加。
現在普遍的觀點是,荒漠化的原因,是由於人類對土地資源的過度利用,對土地的利用超過了它的承受能力。在北方,雨水量小,土地上的生態係統脆弱,為了維持人口的過度增長對糧食等的需求,人們對土地的索取呈加速趨勢。對土地的“濫墾”、“濫牧”、“濫樵”、“濫采”是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
據調查,在牧區,草原上的牲畜嚴重超載已成普遍現象,牧區一般超載50%~120%,有的地區達到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