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毛澤東與西遊信念(自序)(4)(1 / 1)

向外國學習,毛澤東還辯證的考慮到問題的另一麵。就是要加以區分,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不從之。不要見什麼學什麼,犯教條主義錯誤。他把機械照搬外國經驗的現象斥之為“像孫悟空翻斤鬥雲”,即跌跟頭,犯錯誤。

(五)

魯迅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魯迅全集》卷六《且介亭雜文》)唐三藏無疑包括在魯迅先生所肯定的人物之中,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的脊梁”。從總體上看,從結局上看,《西遊記》中所描寫的唐僧師徒,都體現了“中國的脊梁”的某些方麵。

毛澤東看到了他們每個人精神境界中的“閃光點”:唐僧的堅定方向,不怕挫折,矢誌取經,曆經九九八十一難而誌愈堅;孫悟空的好挑戰、反權威的戰鬥精神,蔑視規範、灑脫無拘的自由個性,忠於取經事業、不怕任何艱難險阻和妖魔鬼怪的無畏氣慨;豬八戒的艱苦奮鬥、遵循三規五戒和多勞多得;白龍馬的腳踏實地、任勞任怨和不計名利;以及釋加牟尼、觀音菩薩的“救苦救難,普渡眾生”,……這些活躍於神話世界的精神幽靈,都被毛澤東給予“革命性改造”,而借用到事業的新長征中來,發揮了催征戰鼓和衝鋒號角的作用。

毛澤東解讀《西遊記》,提倡唐僧取經精神,讚賞他那種百折不回、堅定不移的信念,不僅對爭取革命和建設的成功有借鑒價值,而且這也是人們成就一切事業的精神力量。這種不立下誌向、不經過磨難就不能成就大業的思想,體現了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體現了吃苦耐勞、百折不撓的精神傳統。曆經劫難而永不沉淪的精神品格,給予人們的社會實踐以深刻的影響。這正是毛澤東肯定並倡導唐僧取經精神在今天和今後生活中的價值所在。

生活哲學告訴人們:社會在矛盾中前進,人類在鬥爭中發展,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執著的信仰,沒有明確的目標,不進行艱苦的努力,不付出沉重的代價,就不能創造新的生活,就不能成就宏偉的事業,也不能帶來自身的發展。

所以,每個想有成就有作為的人,做每件有價值有意義的事,都應該有生活的理想,都應該有奮鬥的目標。樹立了理想,看準了目標,就要“咬定青山不放鬆”,朝著理想目標前進,“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這種積極樂觀帶有浪漫氣質的生活態度,是唐僧取經故事所滲透的人文精神,也是成功立業的基本前提。可以說,這是毛澤東解讀《西遊記》留給後人最珍貴最重要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