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成為富翁的夢想,因為金錢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是有了金錢我們卻可以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讓自己的生活過得豐富多彩,更有價值。有了金錢,我們可以在滿足了自己的物質享受之外去享受豐富的精神生活,比如旅遊,比如去聽高雅的演奏會,還可以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要想成為一個富翁就要成為理財高手,具有長遠的眼光,讓自己的財富積少成多。雖然每個人都抱有成為富翁的理想,但是真正能夠成為富翁的人還是少數,很大的原因在於人們的思維方式不一樣,從而決定了不一樣的人生。思維決定財富。
你可以跑不贏劉翔,但你必須跑贏CPI
物價,永遠是我們進行理財投資的一個風向標。我們要看清楚物價的走勢,找到準確的投資方向,抓住理財的最好時機。就像炒股票時,要購買有升值空間的股票一樣,要求你有靈活的思維,從市場的定向去判斷投資理財的方向。比如你定期儲蓄5年,到期後,所得利率收益加保值利息,如果除去通貨膨脹部分所剩無幾,這就是你沒有跑在物價的前麵,或者說你根本就沒有考慮到物價對投資理財的影響。
有這樣一個例子生動地說明了在理財投資的過程中,考慮物價因素是多麼重要。
王林、李海、趙華分別花了40萬元各買了一套房子,之後又先後賣掉了。
王林賣房子時,當時有25%的貶值率——商品和服務平均降低25%,所以王林賣了30.8萬元,比買價降低23%。
李海賣房子時,物價上漲了25%,結果房子賣了49.2萬元,比買價高23%。
趙華賣房子時,物價沒有變,他賣了32萬元,比買價低20%。
在這個過程中,三個人誰做得最好呢?
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是李海做得最好,而王林表現最差。為什麼?因為大多數人隻看到了李海賣的價格最高,而王林賣的價格最低。但是事實上是王林表現最好,因為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他所得的錢購買力增加了20%,他是唯一再買這樣的房子不需要貼錢的人。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在不同的時期,因為物價的不同,在進行投資理財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物價因素,考慮到當時的購買力,不能停留在3年前或者5年前的物價水平去思考。
抵禦物價上漲,維持自己的財富保值增值的工具有很多,房產、股票、基金、人民幣理財產品、黃金……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卻是一件頗為頭疼的事情。麵對一路高漲的物價,到底該做何選擇?
“你可以跑不贏劉翔,但你必須跑贏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這是最近以來在網上最為流行的話語之一。一時間,似乎什麼商品都在漲價,大到房產,小到豬肉、雞蛋,雖然我們的名義工資收入沒有變化,但實際的購買力卻在下降。跟上物價上漲的步伐,合理進行理財投資,已經成為很多人亟待解決的問題。
案例一:
“我現在收入不低,可支出更多,上了兩年班,基本沒有積蓄。”看著房價一個勁地上漲,小許著急了。今年25歲的小許,兩年前畢業來省城工作,目前和女友均在企業單位工作,月收入合計在6000元左右。兩人目前租房,每月房租800元,其他開支每月還需2000元左右。兩人共有資金6萬元左右,其中4萬元為銀行存款,2萬元年初投入股市,目前收益尚可。兩人單位“三險一金”均齊全,沒有購買諸如重大疾病、意外傷害之類的商業保險。
小許原先計劃某年購房結婚,但如今首付款還沒有攢齊,這讓他對自己的理財方式產生了懷疑。“把錢存在銀行裏,收益實在太低,而股市風險又太大。”究竟該選擇什麼樣的理財產品呢?小許很迷茫。
許多剛剛進入社會開始為事業打拚的年輕人,由於參加工作時間不長,無論是財富存量還是個人事業均處於初級階段。這類人群的理財特點是勇於承擔風險,理財目標集中,理財風格相對激進。雖然衣食不愁,但越來越高的房價還是讓他們感受到不少的壓力。
理財專家提示,小許近期的理財目標應該是盡快實現購房夢想,同時逐步完善保險保障體係,並開出了理財處方:
第一,建立保障體係,解除後顧之憂。每月拿出收入的2%購買保險,主要是意外傷害險和重大疾病險。
第二,合理調配現有資產。4萬元存款首先拿出1萬元建立緊急預備金,這是保證正常生活的基石,可采用流動性較強的貨幣或者債券基金的形式,一年的收益率也在5%左右。其餘建議投入資本市場,除了2萬元繼續炒股外,另外3萬元考慮買一些偏股型基金,目前收益都不錯。
第三,每月盈餘的強製儲蓄計劃。3000元左右的月盈餘,建議通過基金定投進行強製儲蓄,提高利用率。
相信按照這樣的方式,不久就可以攢夠房屋的首付款,理財投資也將走上正軌。
案例二:
劉先生今年32歲,某事業單位的普通員工,與妻子月收入合計5000元左右,目前有一套住房,每月需付按揭貸款1000多元。兩個人目前還有儲蓄5萬元左右,夫妻二人均有齊全的商業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