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理財思維課——清醒過來,思維決定財富(1)(2 / 3)

因為孩子的出生,劉先生最近顯得手忙腳亂,尤其是在錢的問題上,讓他和妻子總感到捉襟見肘。“保姆費、奶粉費還有其他費用都在一個勁地漲,孩子每月開支就快2000多元了。”劉先生抱怨道。劉先生和妻子並沒有其他收入,他希望在目前情況下,通過合理理財來改善目前的財務狀況。

近兩年是結婚、生子的高峰期,許多年齡在28~32歲之間的年輕爸爸媽媽都遇到了類似的問題:“奶粉錢”越來越貴、未來子女的教育費也在不斷上漲,麵臨子女養育和教育費用的高漲,又想不使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他們也需要通過理財來解決問題。劉先生的狀況屬於青年父母型的,他們的主要目標應該是在保障原先生活水平的基礎上增加資金收入。

理財專家提示,劉先生近期理財目標應該是,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維持並提高現有生活水平,增加財富積累;同時,開始為小孩籌備必要的教育生活儲蓄基金。

第一,豐富自己的理財投資知識,學會通過資本市場提高理財收入。

第二,做好存量和增量資本的配置。存量資本五五開,50%做銀行的保本理財,50%投資偏股型基金,有條件的考慮直接投資股票。增量資金除了必要的生活儲備金的積蓄(考慮貨幣或債券基金),其餘主要是建立教育基金,穩健型的基金定投是不錯的選擇。

案例三:

今年50歲的黃女士和丈夫都是省城一家私營企業的管理人員,夫婦二人月收入共1萬多元,而且兒子已經參加工作並獨立生活。

現在黃女士夫婦擁有兩套房子,其中一套自住,另外一套出租,每月租金收入700元。黃女士夫婦月支出4000元左右。

除了房子和銀行存款,他們的理財方式主要是買了很多保險產品,之所以買了這些保險產品,主要是因為有不少保險公司的朋友為了完成業務,請他們幫忙來買,於是黃女士就“糊裏糊塗”買了不少品種。

雖然保險也是不錯的理財方式,但是物價一路上漲,黃女士以前購買的一部分固定利率險種甚至不如儲蓄利率高。

感覺物價貴,甚至覺得錢“不值錢”了,不僅僅是普通老百姓的感受,其實也會傳導到手頭寬裕的家庭。有的理財人士就指出,有錢人如果不好好打理自己的錢,一旦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看著自己的積蓄在縮水,那麼就會“坐吃山空”。

理財分析師提示,按照黃女士風險偏好較低的特點,應該按照以下方案理財:

首先,在她的家庭投資組合中,對黃金的投資應該占20%,因為金價的走勢長期來說還是看漲的,而且黃金市場沒有大的機構控盤,比較透明。與股票相比較,黃金漲勢緩慢,走勢相對穩健,如果想獲得暴利則比較困難。但黃金本身就是貨幣,變現功能好,而且可以及時流通,投資者持有的風險相對較小。

其次,選擇一些大藍籌的股票,在相對合適的價格介入,以長期或定投方式買進。不失為財產保值、增值的一個渠道。

最後,選擇一隻適合自己的基金進行定投。例如,每月可以將房子的租金收入700元定投到某個基金裏去。

現在物價上漲,人們總是希望能有比較好的方法讓自己的資金保值。有幾種方法可以應對物價上漲,實現資金的保值。

第一類是保守型:多守少攻。

保守型的理財者,可以選擇傳統的銀行儲蓄、國債、債券、銀行理財投資產品、銀行類的QDII基金等投資渠道。這些投資渠道每年的收益率多在3%~4%,風險極低。

中國人民銀行公布自2007年12月21日起,銀行一年期整存整取每年利率為4.14%,基本能夠抵消物價指數上漲帶來的影響。銀行儲蓄利率相對於其他投資渠道收益率不高,但它是近乎無風險的投資。比較適合對投資風險預期偏低或年紀較大的理財人群。

債券方麵,國債中的記賬式債券也是相對靈活、穩妥的投資渠道。記賬式債券隨時可以交易,麵值隨市場供求等影響而波動,收益率也受市場影響,可能高過儲蓄投資,但需要承擔的投資風險不高。企業債的投資回報率相對較高,但風險也相應提高。

銀行推出的一些穩妥的理財投資產品,也適合保守型的投資者。如建設銀行的“利得盈”,是主要投資大型國有建設項目的理財產品,收益也比較穩定,在3%~4%,風險可控性較強。

第二類是中庸型:既守也攻。

能夠承擔一定風險的理財者,可以選擇基金產品和保險產品。基金產品和保險產品都是長期投資類型的產品,相對保守型的投資渠道,它的收益率較高,風險也相應較大。

經調查,基金投資回報率較高,2007年在披露淨值的343隻偏股型基金當中,半年回報率超過50%的就高達228隻,超過70%的則有84隻。

有理財者建議,可以將基金作累積長線投資,每月固定投資一定數額的基金,長時間、不同時段的投資就能充分享受股市成長周期的收益,並降低投資風險。不過現在也有部分投資者拿基金當股票,短炒基金,這偏離了基金投資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