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會議要準時開始
這是主持會議人最容易貫徹的一條原則。而由於種種曆史原因,又是難以貫徹的一條。人們由於缺乏會議意識,有的是覺得會議不重要,9點通知10點到;有的是為了顯示身份,如張天翼創造的著名典型:華威先生為了與眾不同,故意姍姍來遲。在這種情況下,領導應以身作則,這樣才能使會議有個良好的開端,也是提高會議效率的第一步。
2、聲音洪亮,語調多變
領導者在會議上講話,要讓自己說出的每個字、每句話都傳到與會者的耳朵裏,這是最為基本的要求。我們說話聲音洪亮,不光是指音量,還包括說話應該有力度,吐字清楚,節奏感強,能在聲音中表現出領導的自信以及奮鬥的力量。領導講話如果聲音有氣無力,語調平鋪直敘,就顯得缺乏活力。領導者通過語調的變化,能表達出豐富的思想情感和觀點,使與會者在思想情感上產生一種共鳴,使自己的講話有較強的感染力、震撼力。莊重、嚴肅的會議,要求語調平緩、穩重;歡快、輕鬆的會議,要求語調輕快、隨意。
3、務必讓每個與會者都發言
務必讓每個人都參加討論,參與決策。如果你知道某個與會者喜歡發表會後議論,設法讓他在會上發言,明確表態。這樣,會後他再也不能說不同意了。這點要取得其他與會者的配合。這是一種領導藝術,這種領導藝術能節省許多開會時間。
開會時私下交談隻會引起衝突和不和。主持會議者不能允許任何人把會議分裂成一個個小組討論會。應使所有與會者都能聽到每個人的發言。如果竊竊私語者繼續存在,可以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他身上,和藹地請他把所講的告訴大家。
4、應付分歧意見
對分歧不要視而不見,也不要設法回避。承認分歧,並提請與會者注意。把分歧意見公布於眾,供與會者進行明智的選擇。可以問爭論的雙方:“你到底站在哪一方?”然後再問:“你為什麼采取那個立場?”最後問:“你建議我們應做些什麼?”這樣,他們堅持自己觀點的強烈度就會減弱。
5、防止“冷場”
一旦出現“冷場”,立即用評論、提問或解釋的方法,鼓勵大家繼續討論。要知道與會者發表的意見逐步減少,意味著他們對處理問題的緊迫感和能力也隨之下降。
6、經常歸納提醒
開會時往往有這種情況:有時大家意見比較集中,而會議主持人卻不能及時總結,提請大家轉入另一項議題,出現了冷場,拖延了時間;有的在征求大家意見時,有的人一聲不吭,有的人翻來覆去,談不到點子上,越扯越遠;也有時人們爭論不休,互不服氣。
歸納是向大家報告會議進展情況的一種技巧。主持人也可以把分歧意見進行歸納,以提請與會者注意。否則,不同意見在討論中會被忽視。如果到會議結束時才冒出來,會使大家感到沮喪。
7、注意掌握說話的分量和分寸
語言的分量是由詞義和態度兩個主要因素構成的。詞義是指語言的本意,態度是指表達時所持的表情和情緒。比如,主持會議的領導,要批評下級人員的工作差錯或較大的失誤,這裏就有個分量問題。如果是個別的、一般性的差錯,而批評的分量過重,未免有小題大做之嫌,本人不服氣,大家也不滿意。如果是較大失誤,而批評分量過輕,既達不到教育本人的目的,又給大家一種袒護當事人、文過飾非之感,不能使聞者足戒。這也是“度”的一種要求。
當然,不做具體分析,以理服人,而是無限上綱,亂扯一通,也不會有好效果。因此,根據問題的性質、程度,在講的時候,就有一個輕重之間怎樣才算適宜的分寸問題。
分寸是衡量語言分量的尺度。而要把握好分寸,一是注意詞意上的細微差別,尤其是同義詞、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二是注意態度和語調的區別,這種分寸也是會影響到分量的。我們的目的是,既要弄清問題,又要教育同誌。指出問題的嚴重性,進行嚴肅批評,不一定非要高門大嗓、聲色俱厲。語言尖刻,態度粗暴,甚至出口傷人,以挖苦、諷刺、嘲笑人為快事,必定造成對方的反感和抵觸,不利於問題的解決,也不利於團結。
8、會議要適時而止
會議議程一經發出,不要更改,不要超過規定的時間。如果會議程序拖延了,要立即采取行動。明確告訴大家,要在規定的時間內開完會。此舉最得人心。
主持好政策性會議。
一般來說,政策性會議又被稱為產生思想觀念的會議,是指製定一個組織未來發展的方針、目標的會議。主持這種會議,領導者應注意做到:
(1)領導者和與會者要建立平等的關係。這種會議上,一般與會者都是為了組織的前途來出謀劃策,因此在地位上沒有上、下級之間的關係,與會者是不分級別,一律平等的。隻有這樣才能使大家開闊思路,製定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藍圖。領導者不應限製討論的問題範圍,要鼓勵和引導與會者充分地表達他們的想法。
(2)在對某個計劃的可行性進行討論時,論證範圍一定要廣,論證一定要充分,雖然這樣有可能導致與會者之間產生分歧,但隻要會議主持者能善於發現新問題、新觀點,並促使與會者公開論戰、論證,以充分認清各方的觀點,就能做出合理的決定。但是要注意,這種爭論是應該建立在不影響與會者之間感情基礎上的,所以,領導者還要注意對討論氣氛的把握和控製。
(3)會議的形式一定要開放。政策性會議,最主要的是集思廣益,因此要鼓勵所有人都發表自己的意見。領導者一定不要簡單地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意見,從而封閉了與會者的思想,而應該盡量讓大家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
(4)應注意促進各方取長補短、團結協作。產生政策的會議,雖然不一定在會議上當場確定,但依然有明確的目標。領導者在會議開始時,應當強調會議要想達到目的要靠與會者的共同力量,讓他們形成一個共同的願望,這樣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相互爭執。
(5)會議即將結束時,主持會議的領導者還應係統歸納與會者的意見,強調會議的成功並對大家的努力予以肯定。這樣可以增強與會者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一旦以後決定實施這些意見時,會對具體的執行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主持好總結性會議。
在會議即將結束時,領導要對會議召開的有關情況及所取得的成果作出全麵、客觀的總結,對不能確定的或未解決的問題作出解釋說明。對會議總結得如何,是衡量領導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麵。有的領導能把會議的有關情況總結得很精練、很概括、很有高度,讓人一聽就明白。而有的則不善於總結,對會議的精華把握不準,要麼一再重複別人的話語,要麼說些不著邊際的話,既沒有深度,也沒有高度。會議總結要體現簡明扼要、全麵準確、重點突出、實事求是的特點。好的總結可以幫助與會者加深對會議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有利於會議的貫徹落實。
1、內容
會議總結雖然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但其內容大體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會議基本情況。這一部分主要是講會議的進程和與會者的表現。會議進程主要是對會議進行的幾個重要環節綜述和分析,對每個環節實施情況做出評估;與會者會議期間的表現如何,要列舉典型實例進行評述。要對會議進行了多長時間,進行了哪些議程,辦了哪些事情,辦得怎麼樣,與會者的參與程度等情況向與會者作出說明。
(2)會議的主要收獲。這一部分是會議總結的重點。主要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會議統一了哪些思想,提高了哪些認識,研究解決了哪些問題。要高屋建瓴地概括歸納出幾條,讓人聽了覺得條理清晰,便於記憶。談收獲要緊扣會議主題,突出反映問題,切實符合會議的實際情況。每條收獲都應有具體的事例加以說明,要注意引用與會者的發言,特別是一些好的意見、建議及具體的措施和打算,給人以具體生動的感覺。
(3)今後工作意見。這一部分主要是根據會議總的精神,結合工作實際,提出實施會議主題的意見。就是對會議的傳達學習、貫徹落實提出具體要求,對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政策措施進行分解,落實到有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
2、方法
會議總結要得法,一般可采用如下方法:
(1)直敘法。就是簡要概括地回顧敘述會議辦了哪些事,達成了哪些共識,解決了什麼問題,加深與會者的印象。比如,“這次會議我們傳達學習了哪些文件,研究討論了哪些決定,某某領導作了重要講話,對下一步的工作做出了具體安排和部署:一是……二是……三是……這些意見完全符合我們的實際,對於促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希望大家認真抓好落實,切實抓出成效。對貫徹好這次會議精神,我再提幾點意見:一……二……三……”
(2)歸納法。就是在簡要回顧會議的基礎上,對整個會議進行高度歸納、概括。比如,“我們這次會議開得很成功,概括起來有幾個特點:一、……;二、……;三、……。我們這次會議形成了幾個方麵的共識:……初步解決了幾個方麵的問題:……現在,對解決這幾個方麵的問題,大家都形成了一致意見,拿出了具體的對策措施,下一步關鍵是抓好落實”。
(3)鼓動法。對會議不作全麵總結的情況下,用鼓舞人心的話作總結,對大家提出希望和要求,號召大家為實現某個目標或完成某項任務而努力工作。
對會議的總結是詳細還是簡要,這要根據會議的要求、會議氣氛、與會人員、時間安排等情況而定。可以根據上述介紹的一般結構和方法進行調整、完善,靈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