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把男孩培養成自強的男人(1 / 3)

男兒當自強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是出自北宋著名學者汪洙的訓蒙幼學詩《神童詩》,意思是王侯將相本來不是天生的富貴種,貧窮人家的孩子發憤努力,也可以成為棟梁之材,好男兒應當發憤圖強。

“傲氣麵對萬重浪/熱血像那紅日光/膽似鐵打骨如精鋼/胸襟百千丈眼光萬裏長/我奮發圖強做好漢/做個好漢子每天要自強/去開天辟地為我理想去闖/我是男兒當自強/昂步挺胸做棟梁……”這是成龍演唱的國語歌《男兒當自強》。

這也是東子喜歡的一句詩和一首歌,做為男人,東子從一個十幾歲輟學的農村少年走到今天,自強不息的人生箴言一直激勵我前行。

從古到今,男人的生理特點和社會角色決定了他必須要自強自立,成為國家的脊梁。“君子,當自強不息。”這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一句勵誌語,曆經滄桑變化,還能廣為流傳,說明這是一句貫通古今的真理,是男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可我們現代的一些成年男性,卻不具備這種素質了,未成年的男孩也更多的顯現不自強少自立。所以,把男孩培養成男人的第一步,就是把他培養成一個自強的男人。

所謂自強,就是自己努力圖強。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知識更新相當之快,具有自強精神尤顯重要,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裏,這種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缺乏自強精神,人便不思進取,沒有上進心,這樣的男人,要想成就自己的夢想和事業恐怕隻能是空想。

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或多或少會遇到挫折、困難。這些處在“溫室”裏的“幼苗”不知天高地厚,不了解人情世事,沒有學會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一旦脫離“溫室”怎能經得起人生風雨的考驗,怎能克服前進中的困難與挫折呢?更談不上如何振興家業,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了。

案例——

事業有成的王先生妻子嬌美兒子可愛,有一個讓人羨慕的幸福三口之家,這個看似美滿的家庭,卻也有著不為人知的苦衷,王先生感慨道:兒子小鵬從不惹是生非,是個很省心的孩子,可是即將升入初三的孩子,卻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來。

剛上初一的時候,班裏選學生幹部,小鵬像沒自己事一樣,甭說參加,就連問也不問。爸爸問他為什麼不報名,他說覺得當幹部太累,當班幹部是為同學們服務的,他自己都管不過來,不想服務別人。爸爸媽媽一想,自己孩子比較內斂,對當幹部沒什麼興趣,反正也不是人人必須當幹部,於是沒太在意。

後來慢慢課程緊了,小鵬依然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爸爸媽媽發現小鵬的成績一直在班級中間晃悠,可也沒見到他努力學習,就常常鼓勵他,希望他可以努力學習,為考上重點高中打好基礎。小鵬隻是“哼哈”的答應,卻不見什麼行動,除了應付寫完作業,就不再看書。周六日,總是和朋友出去瘋玩兒,毫無努力的跡象。

對學習如此,對生活也是這樣,15歲的大男孩了,什麼家務也不做,有啥事還得70多歲的奶奶伺候著。見這孩子越來越不上進,爸爸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找小鵬正式的談。經過了解才知道,在小鵬心裏,沒有什麼事情是需要努力爭取的,學習不好也沒什麼,不是沒考倒數第一嘛?學習那麼好有什麼用呀,還要天天回答老師的問題,上好高中和普通高中在他心裏,也沒什麼區別。爸爸聽小鵬這麼一說,火冒三丈,就要打他。

可小鵬還振振有詞地說:“你說我幹嘛還要努力呀,我還沒上高中,你們就已經給我安排好了工作,我還沒到談戀愛的年齡,你們就把結婚的房子給我準備好了,我上進學好了不也就是為了個工作和生活嘛,你們都給我安排妥當了,我還上哪門子進呀,除非是傻子,可我一點不傻……”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兒子不自強,家長是根源

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生下來就衣食無憂,甚至沒受過一點委屈,更別提過苦日子了。他們不知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更不知道社會競爭的殘酷。在孩子的世界裏,這樣安逸的生活是理所應當的,他沒有看見父母在外麵打拚的場景,隻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可以有什麼。

慢慢的,孩子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來,他想要的東西,家長早已準備好了,不需要付出努力就可以得到。像案例中這位家長一樣,孩子未來所需都已經準備好了,而人本能都是避苦趨樂的,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努力呢?所以說,孩子不自強的根本原因,大多數還是出在家長身上。家長若是有培養孩子進取精神的意識,孩子也不會如此不自強。

孩子是不傻,那誰又是傻子呢?讀者應該看出來了,顯爾易見,是自認為聰明的孩子父母。看到此案例我想到我的一個戰友,戰友和我一樣是農村苦孩子出身,經過二十多年的打拚,他熬到了副團職轉業,兒子十多歲時就把婚房準備好了,孩子剛上高中就開始托人給孩子聯係工作。

有一次,我問這孩子想不想當兵,他說不想,我為問什麼,他說他爸爸不讓,我又問為啥不讓,您猜這位當了20多年兵的團職軍官怎麼說,怕孩子吃苦!我得知後,我把戰友痛罵了一頓,我說他根本就不配做軍人,這樣的溺愛隻能害了孩子,果然孩子讀高中了,沒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凡事要聽他爸爸的。

孩子不自強的始作俑者就是這些自以為是的家長,是他們剝奪了孩子自強的機會和進取精神。我非常喜歡也一直踐行的,林則徐對子女說的那句話:“子孫若如我,留財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毀其誌;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可見,把男孩培養成男人家長是先行,若家長都為孩子準備好了一切,我們的泱泱大國會有越來越多的男孩不自強,未來具有男子漢氣概的男人,也就會越來越少,此當家門之不幸,更是國之悲哀。

2.兒子要自強,需要給機會

要啥有啥的孩子會真正的快樂嗎?

從我對青少年心理研究的結果看,恰恰相反,這樣的孩子雖然錦衣玉食,但心裏很空虛、不充盈、缺乏安全感,他們也和大多數孩子一樣,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東西或實現自己的願望。可是,由於家長都給安排妥了,自己也就隻好順其自然了。所以,如果您想讓您的孩子真正的收獲快樂,要孩子自強自立,必須給孩子機會。

其實,讓孩子擁有進取精神、自強意識,並不是件多麼難的事,隻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不要讓孩子輕易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說孩子喜歡某一物件,不要馬上給他買,這時,你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些要求,當然這些要求一定是孩子力所能及的。比如讓他做一次家務,或是閱讀一本好書,並寫出讀後感等。然後,把他想要的東西,作為獎勵送給他。這樣,在孩子心中就會有一種意識,凡事要付出努力,才能達到願望,隻有付出努力,才能有實現自己的願望的可能。

通過自己辛勤付出得來的東西,孩子也會更加珍惜。慢慢地,他就會有一種“想得到,就得先付出”的想法,並且會不由自主的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爭取,從而培養出孩子的自強心理。作為一個男孩兒的家長,所付出的心血也許要比女孩子的家長多,因為一個不夠自強的女孩子,或許可以被社會接納,但是一個不自強的男孩子,卻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所以,培養一個男孩,首先要培養男孩兒的自強精神。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裏,人類發展到今天,可到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無論是上天還是入地,都需要具備自強、自信、自立的勇氣和信心,而這些信心都來自從小對孩子意誌品質的培養。

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做為孩子的父母,孩子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一個幼小的生命,就這樣溶入到我們的世界。從此,孩子成為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生之始,都是由父母代勞的,給他穿衣喂他吃飯,扶他學走路教他學說話。孩子的任何成長階段,都有其自然的成長規律,違背了規律結果隻能背道而馳。到了該自己吃飯穿衣的年齡,就必須讓孩子獨自完成屬於自己的事情。可當下出了很多能幹的家長,出於愛子之心,恨不得為孩子做一切事情。他們處處照顧孩子,更是時時保護孩子。由於家長“搞大包幹”,以至於剝奪了孩子鍛煉自我的機會。所以,在“勤快”、“能幹”的父母身邊,大多是依賴性強、缺乏獨立性和自強精神的孩子。他們有著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懶惰、不上進、怕吃苦、自理能力差。

那麼,是這些孩子一開始就不願意自己做事嗎?顯然事實並非如此,其實大多數孩子都有過嚐試自己做事的願望,但我們的家長往往在這時,不遺餘力地把這種自立的思想萌芽給扼殺掉了。而且理由種種:“孩子還小,自己哪能做好,自己吃飯弄得到外都是,做家務我還得返工,反而麻煩。”“正長身體,累壞咋辦,咱有條件犯不著吃苦,有保姆不用還閑著啊。”“自己小時候就什麼都幹,怎麼忍心讓孩子受屈,咱能做的就替他做了吧。”……

上麵是東子在和家長溝通中,聽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說法。如此糊塗的家長,真的讓人痛心,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對他們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啊。自己做事情既能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又能讓孩子體會勞動成果的喜悅,做為家長,我們應給予支持。

案例——

“媽媽,我的紅領巾呢?”“媽媽,我的書包裝好了嗎?”“媽媽……”每天早上,10歲的小宇都要這樣叫媽媽很多遍,以至於每天早上上學前,媽媽都要圍著他轉。

小宇是一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平時在學校,老師都誇他表現好,可是在家裏,就顯得有些懶惰。早上起床,從來不疊被子。晚上回家以後,寫完作業就玩兒,連書包也要媽媽幫忙整理。

小宇上三年級時,勞動技能課老師留了一個家庭作業,要求同學們獨自洗一雙襪子。小宇犯難了,他可是從未洗過襪子呀。把事情和媽媽說完了之後,媽媽幫他倒好水,把肥皂放在水盆邊上,準備好了讓他洗,可是他肥皂也不會打,搓也不會搓,媽媽看著十分著急,索性就幫他洗了。

第二天上學,老師問到大家完成作業的情況,小宇的臉紅紅的。後來,老師又布置了一些回家的做作業。每次小宇都不能完成,因為總是做不好,媽媽便幫他代勞。後來小宇想,反正老師也不知道,不如幹脆不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