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小宇要參加學校的運動會,可是他的釘鞋開膠了。媽媽正忙著單位裏的事情,沒有時間,就叫小宇自己去鞋鋪修一下。小宇卻纏著媽媽說,自己去不了,還是讓媽媽幫他去修。媽媽和他說,其實很簡單的,就是把鞋給修鞋的老爺爺,然後把錢給他,等修好了再把鞋拿回來。不管媽媽怎麼說,可是小宇就是不幹,說自己沒做過擔心做不好。
媽媽無奈的看著小宇,嘟囔道:“都十歲的男孩子了,怎麼連去修鞋這點小事也不能做呢?”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不要總為孩子代勞
了解東子教育理念的讀者,可能知道我是用自己獨創的“三三教育”引領孩子成長的,我的“三三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三強”——自理能力強、自立意識強、心理素質強。所以,從孩子聽得懂成人的話那天起,我就對她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由此,我培養了一個自強自立的陽光少年,孩子的健康成長,使我的理論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孩子生下來一切對他們來講都是個未知,就是在一點點積累,一點點實踐,才學會去做事的。孩子在幼兒時期,我們應該有意識的鍛煉他,不能什麼事情都替他代勞,而是要讓他有參與意識。其實,很多事情,孩子並不是沒有能力去做。
無論是吃飯、穿衣還是疊被子,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都要由他自己去做,在此之前,家長可以先幫助他完成,然後是協助他完成,最後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完成,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初學時孩子肯定是做不好,從不會到會總是要有個過程的,盡管有時做的不盡人意,但家長要給孩子及時的肯定和鼓勵,糾正不足的地方,孩子就會慢慢學會的
而如果家長一直幫孩子代勞,當孩子去幼兒園過集體生活時,看到別的小朋友能夠自理,而自己什麼都不會,會產生一種不自信的心理和不進取的思想。反之,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天生就該如此,家長為他做什麼他都覺得理所應當。這樣的習慣一旦養成,孩子會變得沒有自強精神。覺得自己就算試了也沒用,最後不可能會成功,到時候求家長,遇到問題,不如直接求爸爸媽媽,省了自己白費力氣。
就像案例中的小宇,文中所談的事情本來應該他自己去做,而且也能夠做好,可就是不去做,如果家長不妥協,孩子也就做了,家長不能堅持放任了孩子。就說修鞋吧,又不是讓他自己去修鞋子,隻是把鞋子送到修鞋鋪修補,這並不是一件難事,我女兒依依(範薑國一)6歲多就能拿鞋,到樓下市場門口去修,六、七歲女孩子都能做的事,十多歲的男孩子咋就辦不到呢?所以,這位媽媽應該做的是:拒絕孩子。並了理直氣壯地告訴兒子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失去了父母的代勞,孩子就會想盡辦法,把事情做了。而不是遇到一點挫折就想要請父母幫忙。慢慢的,懂得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自己的事情,孩子在其中會體會到一種成就感。他會覺得這樣做很開心,自然也就不再依賴父母。
而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本身就是一種自強的表現。孩子小的時候,具備了自強的精神,長大以後,也會擁有這樣的品格。遇到什麼事情,首先是盡心盡力,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試著把事情做好。
2.給孩子動手的機會
沒有哪個人天生就什麼都會做的,作為父母不能出於疼愛孩子,就包辦代替一切;也不能認為孩子小,不用著急,長大了自然就會了,而不給孩子做的機會;也不要怕孩子做事太慢或者做不好,因為不耐煩而剝奪孩子做事的權利……
要知道,孩子在一歲半以後,就有了自己做事的願望。他們什麼都想試試,有時候要做的事情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可是還是很有興致。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機會,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忽略了這一點,錯過了這個時期,孩子就會漸漸形成依賴心理了。
所以,家長要給孩子提供各種動手的機會。平時孩子要端飯,隻要不能燙著,就讓孩子端;孩子要刷碗,哪怕把碗打碎了,也要繼續鼓勵他;孩子要掃地,就把笤帚給他準備好……總之,要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實踐機會,解放孩子的手腳,讓他們大膽去做。沒有機會,就無從談鍛煉和提高。
無論怎樣,當孩子要求做事的時候,如果確定孩子自己能做到,那就滿足並告訴他:爸爸(媽媽)相信你一定能做好!
一百年前,梁啟超先生慷慨陳辭:“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這擲地有聲的話語是否能讓我們警醒,我們該為國家培養怎樣的年輕一代?你的兒子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男人?
生命中有不能承受之輕,我們的男孩子也是一樣,太輕鬆優越的生活,太多的寵慣會讓他們患上“軟骨病”,自古英雄多磨難,他們需要社會的曆練,需要風雨的吹打,讓他們變得更堅強,更勇敢。
什麼是愛孩子,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體會,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真正的愛是注重培養孩子的能力和品格,讓孩子能堂堂正正地做人,讓他們學會自立,自己去創立人生和財富。
“兒子,因為我非常愛你,所以我決定:你自己的事情必須自己去做!”這才是理性愛子的最好詮釋。
要孩子做雄鷹不要當雛燕
在我做父親之前,曾讀過一篇文章,寫山鷹常常把巢穴築在懸崖邊上,當雛鷹長出雙翅,羽翼漸漸豐滿時,山鷹就停止銜食喂養它們,而是狠心的把它們蹬下山崖,看它們在山崖下掙紮、撲騰,在它們好不容易飛上來之後,再一次蹬下去……
山鷹不愛自己的孩子嗎?怎會如此“殘忍”地對待自己的孩子呢?可是,正是這種“殘忍”,最終練就雛鷹一副健勁的翅膀。所以說,山鷹這樣做是對孩子真正的愛,理智而充滿遠見的愛。
看看我們人類,似乎比山鷹懂得愛孩子。孩子從出生開始,我們就對他們嗬護有加,怕他們凍著餓著,怕他們受委屈,不舍得讓他們吃苦讓他們受累,更不舍得讓他們出去經風雨見世麵。孩子能自己做事情了,父母也是大包大攬,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了。
有的家境富足或者有權勢的家庭,甚至利用各種關係,不僅讓孩子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而且為孩子的求學就業大開方便之門,鋪就一條灑滿鮮花的人生大道……
家長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心安理得地享受著父輩的深恩厚澤,不思進取不求上進,而且一旦遭遇不測,身處逆境,則一蹶不振。有的甚至依偎在父母的翅膀底下,即便該擔當起贍養父母的職責了,依舊靠父母養著。
最近幾年,社會上出現一個新的群體——“啃老族”,而且據調查這一族人有不斷增長的趨勢,至今已經約有30%的成年人由父母供養。這就是父母傾盡愛心養育孩子的結果。如果能如山鷹那般理智,孩子何至於在該自立的年紀依舊不會“獨飛”?
案例——
小牧是一名初一新生,學校在開學之初,組織了為期一周的軍訓活動。為了更好的磨練孩子的意誌,鍛煉孩子的體魄,學校把孩子們帶到軍營訓練,進行寄宿式的軍訓。
這下可把小牧愁壞了,從小到大,他從未離開過媽媽的身邊。讓他獨自生活幾天,竟成了非常困難的事情。當天放學回到家,就愁眉不展,唉聲歎氣,媽媽也是一臉愁容,千百個不舍。第二天出發時,媽媽和小牧都哭眼抹淚的,就像生離死別一樣。
媽媽給小牧收拾很大的一個包帶著,裏麵放了七雙襪子,還有一堆吃的喝的。可是到了訓練營,小牧還是把自己的東西弄得亂七八糟,連最基本的整理內務,也做不好。教官看到他亂糟糟的床鋪,很無奈,便讓他重新整理,可是這次弄得還不如上次。教官非常生氣,說小牧是故意的,於是讓他去站軍姿作為懲罰。
等到軍訓過後,小牧的家長來找班主任,非常不滿的說,自己兒子受了那麼多苦,為什麼得的還是中評。老師說這孩子一點進取心都沒有,太不自立了,被子疊不好,也不願意練習,結果常常被教官罰。
媽媽一聽這話生氣了:“他才多大的孩子呀,疊不好就疊不好吧,在家從來我都不讓他疊被子,他來學校是學習的。再說了,就這點小事,也不至於讓他在太陽底下罰站啊。”老師很看著咄咄逼人地小牧媽媽,終於了解了小牧為什麼連被子都疊不好……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好兒郎凡事要靠自己
陶行知說:“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我一向欣賞這句鏗鏘的話語,多年來不僅自己在努力實踐著這句話,而且在用這句話教育著我的孩子。不靠天不靠地,凡事靠自己。這是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她灌輸的思想。因為我深知:未來社會充滿競爭和挑戰,要使孩子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要在風雨中站得直走得穩,就必須要具備自強的精神和自理的能力。
可案例中這位媽媽的教育觀點正好與東子相反,她不想讓兒子經風曆雨,也不管兒子是否自強自立,隻要孩子不遭罪不受苦就行。而持有這樣教育思想的家長有很多,尤其是物質條件好的家庭裏。
父母的愛子之情,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孩子不能總是像雛燕一樣,等待著父母的照顧。早晚有一天,他要飛出父母的懷抱,飛到廣闊的藍天之中。天空之大,父母的臂膀又怎麼能繼續圍繞著孩子呢?可從未練習飛行,又怎麼能馳騁藍天呢?
天底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而且絕大多數父母對孩子是窮盡所有,傾注滿腔的愛。愛孩子是父母之天性和職責,可是過多的愛隻會使孩子長時間,沉溺於父母編織的溫柔保護圈裏,阻礙孩子的個性成熟,限製孩子的人格獨立。
因此,父母這種過多的感情投入,並不是真正愛孩子,而是教育的偏差,要說是愛,也是一種自私的愛,非理性的愛。
像案例中的小牧這樣的孩子,在媽媽的過度保護下,已經漸漸喪失了男性所應該具有的驍勇、自信,孩子十多歲了,連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沒有,更可悲的是,這位母親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的家長也隻能教育出這樣的孩子。這位自我感覺良好的母親,還不知道自己正在為兒子種下一枚苦果,待到成年後悔之晚矣。所以,抱著此種教育觀點的家長該:自我反醒一下,你是讓孩子做一隻翱翔天空的雄鷹,還是讓孩子做一隻縮在巢裏的雛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