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善於決斷把握機遇
在戰場上,是優柔寡斷還是果敢決斷,是決定勝敗的關鍵。因為戰機稍縱即逝,抓住機遇方能取勝。人生也是如此,善於決斷,把握機遇,易於成功;而猶豫不決,錯過機遇,則注定失敗。
優柔寡斷的人對待任何事都是舉棋不定,猶豫不決。他們一生會有很多機會,但卻由於他們性格的弱點而錯失良機。這樣的人既不相信自己,也不會被他人所信賴,更不會為他人所重用,他們總與成功無緣。
果斷不同於魯莽,果斷的人在處理事情時能很好的審時度勢,理清整個事情脈絡,能夠清楚的判斷事情發展的走向,在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時,能正確地做出取舍。魯莽則不然,沒有經考慮,隻看事情的表麵現象,對於實質沒有挖掘,決策時根本無法預知後果,一切交給上天來決斷,帶來的後果也可想而知。
比如采購衣服,有的人總是喜歡轉來轉去,逛了好久也沒有自己覺得特別可心的,其實,在去之前,自己心裏應有個衡量,在價格、顏色、款式、質量、時間方麵你更側重於哪一項或哪些項。按側重程度排好序後,你應很快就能按心裏預期購到商品,而不是一會價太高,一會款式不好,最後無功而返或是失去耐心購了一件不太可心的衣服。
相對而言,女性果斷性稍差,需要決策時,總是擔心自己應付不了的局麵,總是過多的考慮事物的不利因素,導致不能果斷地去做某件事。
由於在一般的家庭裏,孩子多數都是由母親帶,耳濡目染,孩子也就逐漸形成了這種優柔寡斷的性格。通常問題在孩子,而症結在大人,或者說孩子的問題,是大人的問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而已。
隨著家庭教養問題的出現,越來越多的男孩呈現出,本該是女孩所特有的性格,優柔寡斷便是其中之一,男性所特有的剛毅果敢在日益消失。要預防男孩兒時養成的優柔性格,父親更要多抽出一些時間陪孩子,讓你的果敢更多影響他。
案例——
阿誌生活在一個很普通的家庭裏,爸爸媽媽都是工人,雖然每天上班很辛苦,可還是任勞任怨,因為在他們心裏有著一個願望,就是有一天,兒子可以成功成名。為了這個願望,父母就是吃再多的苦,也要培養好自己的兒子。
阿誌上小學的時候,媽媽就送他去口才訓練班,在那個培訓班裏,他的年齡最小,但是卻不會輸給比他年齡大的哥哥姐姐們。在學校裏,阿誌是小有名氣的學生,因為演講才能突出,口才也極好,學校有什麼活動的時候,都要找他做主持人。雖然隻是小學生,可是阿誌已經顯露出他的演講天賦,他記性也很好,隻要看幾遍,演講辭便能背下來,老師和家長都不時地誇讚他。
可是到了初中之後,阿誌卻遲遲沒有在學校顯露自己的才能,媽媽時常問他,為什麼沒聽他說參加演講比賽的事情。阿誌總垂頭喪氣地說,因為老師嫌麻煩,所以就沒有搞活動。
其實不然,上初中以後,每個班要輪流升國旗讀獻詞,第一次的時候,老師便在全班問,有沒有同學自告奮勇宣讀獻詞,阿誌當時有些想去讀,可是又不好意思,於是便沒舉手,想著不過是讀獻詞,並不能說明誰的演講水平高。後來班裏再有相關的活動,老師都叫那個自告奮勇地同學去,這樣一年來,阿誌沒有展示機會,班裏也沒人知道他有此天賦,這讓他十分的鬱悶……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決斷能力對孩子的一生很重要
決斷能力是人們對事物發生發展的分析、判斷及處理的能力,並有勇氣承擔其決斷後的後果的能力。生活沒有現成的公式,你隻要有套用就行,千差萬別的事物總是需要你的決斷。現在社會發展有如火車步入高鐵時代,凡事講究速度、效率,如果你麵對一件事,總是左思右想,猶猶豫豫地不能夠做出決定,那麼你所失去的東西將會越來越多。
案例中類似的這樣的孩子有很多:購物左挑右選,拿不定主意;課堂上老師提問,還在想著該不該舉手回答的時候,已被別人搶答了;甚至有的孩子都上大學了,該穿什麼衣服,還得打長途電話問媽媽……
很多人覺得機遇有很多,錯過了這一次,下一次再抓住也不會遲。可是下一次的機遇,永遠是未知數。良好的機遇總是很難得的,尤其是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今社會,若是錯失,可能再也遇不到。有時錯過了今天就錯過了此生,因為有的機遇一生就隻有一次。所以,當機遇來臨,一定要快速的做出決斷,才能得到機遇。其實,機遇不僅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還是留給善於決斷能夠把握機遇的人。
有的家長總有這樣的疑問:我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同樣坐在一個教室裏,受的是一樣的教育,為什麼我兒子卻表現的沒有別的孩子出眾,看看人家的孩子,學習好還是班幹部,咱的孩子學習成績不相上下,為何沒有被選上班幹部?
成績隻是代表孩子的學習能力,但不能代表他的處事能力,能夠被同學和老師所認可,說明他能夠抓住展現自己才能的機會,對待班級事物有一定的決斷能力。為何有的人能領導別人,而有的人隻能被領導,這就是差別。無論是一個班級,一個團隊,乃至一個國家都需要這樣的領導人才。案例中小誌雖然有口才,但做事不夠果斷,以至於錯失了表現才能的機會。
每個學生都有他的優缺點,沒有哪個學生一無是處,就拿當班幹部來說吧,其實百分之八十的學生可以都當班幹部,甚至有的學生如果當上班幹部,可能比現任的班幹部做的還要好。那麼,為什麼老師偏偏選了這個人呢?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小時候選班級幹部的情形,也可以問問孩子。在老師並不了解學生的情況下,新班級的班幹部基本都是通過自薦產生的。可是有幾個孩子,能抓住機會呢?孩子當上班幹部對他自己也有促進作用,可以讓他在各方麵表現的更為突出,更加自律,會有更多表現機會,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2. 通過行為訓練來提高孩子的決斷能力
讓孩子在短時間內做出正確的決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一種生活的積累,離開了這種積累,孩子也會失去判斷力,有如一個人在森林裏迷失了方向而隻能憑著感覺來尋找出路。我們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這種決斷的能力,讓他加快思維的速度,遇事有分辨利弊的意識。隻有有了分辨的能力,才能有決斷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有意識的培養孩子決斷能力,最開始可以跟孩子講明白,做出決定的結果是什麼,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慢慢的家長可以不再告知孩子選擇的結果,循序漸進,讓孩子養成在判斷時考慮結果的習慣。有了這種習慣,孩子的判斷不再是隨心所欲,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思考,眼光便不會再放在眼前,而是變得更加長遠。
此外,還要有意識的練習孩子的反應能力,快速的反應時決斷的關鍵,因為隻有快速的反應,才能稱之為決斷,思前想後,猶豫不決那是優柔寡斷。
培養孩子的決斷能力,不但要讓孩子有長遠看待事情的能力,還要有快速的反應,兩者缺一不可,少了前者可能會變成武斷,少了後者很容易錯失良機。
家長要多給孩子做示範,比如買東西時讓孩子參與進來。日常購物,根據感覺直接買來就行,一般的物件先簡單討論一下要買什麼,什麼價位,大體樣式。主題明確後,帶著孩子去,大人在選擇時盡可能快速決斷,買到後,要盡量多些滿意,少些後悔抱怨的表現。當然,如果是比較貴重的大件物品,還是要三思的。
家長還要不斷地鼓勵兒子作決斷,開始可以給孩子以明確的指令去買東西。如某某牌子或某某東西,告訴他需要即可。接著可以與孩子事先商量一下買什麼東西,明確選擇的範圍,做出一個大體上的決定,然後讓孩子去執行。
家長還可以討論買東西的目的,讓孩子在討論中慢慢明白,達到目的會有很多種途徑或形式,每種途徑與方式都有自己的特點,根據自己的需要偏好,迅速做出判斷去挑選自己要的東西。
在實施的過程中,通常給以明確的時間限製。在時間範圍內允許其自由地挑選,不催促不幹涉,時間到了後則要求堅決離開。對孩子表現出的進步,要及時予以表揚或獎勵進行強化。可以用遊戲競賽等方式來進行訓練,讓孩子輕鬆的不知不覺地學習與成長。
不管是有沒有準備,機遇來的時候,應當具備準確把握的能力,這種能力叫做果斷,果斷是一種性格,也是一種處事方法。果斷的人,往往是幸運的,因為能得到機會,能把握住機會,但這種幸運不是上天或其他人的賜予,而是自己爭得的。
家長要教孩子學會取舍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這句話東子小時候,就常常聽到大人們說。後來漸漸讀了些書,知道這是佛家的經典言論。再後來,接觸了西方的哲學思想熏陶,便覺得這句話應該是一個哲學理論。
從某種角度上看,舍和得是分不開的。想要得到一些東西,必須要舍棄一些。舍棄了一些東西,自然也會得到相應的。這種解釋看似很亂,可是細細想來,世間萬物哪有能脫離這個理論的呢?
例如製作一張木質的桌子,需要砍掉院子裏一棵樹,如果想要製作桌子,便要失去樹,以及失去它給我們帶來的陰涼。想要桌子,便要失去陰涼,留下陰涼,便沒有桌子。棄彼取此或是反之,都要失去一樣東西,怎麼取舍,就要看看哪一個對自己最重要。
人生處處都要麵對這樣的取舍。舍棄一些,才能夠得到另一些,善於舍棄自己不需要的,選擇自己需要的,這便是睿智的表現。不善於取舍的人,最後隻能得不嚐失。
所以,學會取舍是一種能力,有了這種能力,我們才能走一條對的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又應該怎樣去得,是聰明人,是有智慧的,這樣的人,才能成就自己的夢想。
案例——
剛上初中的晨晨是個愛學習的孩子,因為他的性格好,從不惹是生非,所以很招人喜歡,用媽媽的話說,我兒子以後絕對是新好男人的典範,特別隨和。
上中學後,晨晨當上了讓很人同學羨慕的“科代表”,而且還不止一個。第一個是政治科代表,政治老師問他幾個政治問題,他很幹脆地回答上來了,就這麼簡單贏得了這頂“桂冠”;另一頂桂冠是“地理科代表”,這和他平時喜歡地理有關。
晨晨自小就像爸爸,做什麼事都很認真,一上任就開始忙乎開了。雖說是副科,可是兩個科的事也不少:收發作業、整理資料等等。一次,地理老師讓他幫助整理地理卡片資料,正在這時,政治老師來讓他把實踐本收上來批一下……
那天,他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爸爸忙問怎麼了,晨晨與爸爸實話實說後,爸爸首先肯定了他的工作幹勁,但是告訴他做什麼事要量力而行,強撐逞能往往事與願違,那樣對學習和成長都不利。聽著爸爸的話,晨晨小心翼翼地跟爸爸提出要辭去科代表的想法。爸爸沒有馬上表態,問了他幾個為什麼後,說道:“根據你現在的情況,做兩個科的科代表顯然是不妥的,但是都辭去也是不恰當的,最好辭去一個保留一個。”
第二天,晨晨委婉地找老師辭去了政治科代表,那天傍晚,伴著夕陽孩子邁著輕盈的步履走向家門……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 “舍”是為了更好地“得”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常常注重培養孩子積極進取的品質,要求孩子要勇於爭取機會,要有上進心和競爭意識。如果一個孩子不懂得爭取,我們會認為孩子懦弱、不思進取。尤其當孩子要放棄到手的東西,我們更會用一個“傻”字來形容孩子。
其實,正確的思維方式應該是,要用豁達的態度麵對身邊的事物,學會用辨證的思維來看待生活,既要勇於爭取,又要善於放棄。適合我們的機會、挑戰,我們要鼓勵自己去努力爭取,而不適合自己的,則要睿智地適時放棄。
案例中晨晨在對待當科代表的問題上,很平和地放棄過,也很努力地爭取過,得失之間孩子遵從自己的內心感受和心理需要,選擇過程中既坦然又心態平和。這通過這件事讓孩子懂得了,如何根據自身的能力進行取舍。從某種程度來講,讓孩子學會放棄,比要他去爭取去獲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