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世界裏,事物都是單純的,他喜歡便想要得到,他不喜歡便立即丟棄。孩子不會做長遠的打算,也不理解,為什麼自己喜歡的得不到。這是典型的直線性思維,大人們往往把他稱為“孩子氣”。
其實孩子不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隻是有的時候,他們想要兩個都擁有,可人生就是如此,魚和熊掌不能兼得。魚有魚的味道,熊掌有熊掌的味道。兩個味道雖然不同,可是卻不能同時擁有。隻有舍棄了一樣,才能得到另一樣,如果兩個都想要,那麼最後的結局可能是兩個都得不到。所以,古人雲:舍魚而取熊掌。
當孩子麵臨抉擇的時候,我們不能幫他選擇,隻能提示性的問問孩子,哪個是他的熊掌。孩子雖然會兩個都想要,但是總會有偏向性,什麼才是最適合他的,什麼才是他最喜歡的,隻有孩子自己心裏明白,正確的認識到,隻能選擇一樣的時候,孩子才有抉擇的意識。才不會優柔寡斷的在那裏左搖右晃,不做決斷,最後一個也得不到。
2. 取舍之間必有得失
當然,如果覺得自己應該去爭取的時候,我們也要在明確了孩子的自身狀況後,鼓勵他努力地去爭取機會,並信心十足地為成功去奮鬥,從而張揚孩子積極進取的鴻誌。
無論是放棄還是爭取,對孩子的執著追求都值得稱頌,適時放棄也該讚美。如此教育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孩子才不會勉強自己追求不適合自己的東西,也不會甘於平淡放棄銳意進取的意誌。得之淡然,失之坦然,是一種健康的心境。
鍛煉孩子取舍,還要告訴孩子,取舍之間,有得有失。
既然是單選題,自然要拋棄另一種或者是另幾種答案,隻能選擇一個的時候,要讓孩子在短時間內考慮清楚,明確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那些被自己拋棄的東西是不是沒有得到的重要。
不僅僅是孩子,大人也有抉擇錯誤的時候,那是因為,有時候自己並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但是不經曆磨練就永遠不會得到經驗,孩子年齡尚小,抉擇之後,承擔的後果當然也不會對他有太大的打擊,但是這種能力,卻是受益終生的。
孩子選擇過幾次,就會明白取舍之間的含義,對於得失關係也更加的了解,懂得了取舍間必有得失,孩子也會更加謹慎的選擇,這樣得出的答案,多半是孩子想要的,也達到了培養他的目的。
準確的選擇自己想要的,舍棄其次想要的,是一種能力,他不僅僅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積極的一麵,而且對培養孩子的果斷性格,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懂得取舍的孩子,會更加的果斷,而果斷本身也是取舍的一種。
家長不要對孩子“包辦”代替
“包辦”似乎是中國家長的專利。“包辦”雖然並不是古詞,但卻是自古以來就很熱門的做法。古人講,父母之命,即是父母“包辦”。無論是讀什麼書,交什麼朋友,甚至和誰結婚,都是由父母決定的,這可以說是中國特色了,延續了幾千年,雖然現在已經淡化很多了,但是在有些中國家長的心裏,還是有著為孩子“包辦”的潛意識。
常常聽到這樣的語言:“等你長大了,自然會了解父母的苦心。”“你懂什麼……父母都是為了你好。”“聽話,大人走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呢!”從這些語言裏,我們不難看出,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他們對孩子的“包辦”,完全是為了孩子著想。可是出發點是好的,結果未必就是好的。
鞋穿在自己的腳上,是不是合腳,隻有自己才知道。雖然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但是畢竟不能代替孩子生活,所以這樣主觀臆斷的“包辦”,會使孩子形成依賴心理,遇事不敢決斷或猶豫不決,這種負麵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這種教育方式所帶來的社會效果,多半會造成孩子社會適應性差,獨立生活能力弱。
因此,家長要把眼光放遠一些,多讓孩子參與決策問題,不要事事替孩子作主,要經常向孩子提供有益的信息,對鍛煉孩子果斷處事能力大有幫助。
案例——
高女士正在樓下和鄰居嘮家常,她最喜歡說的就是關於孩子的話題,因為自己的兒子特別乖,已經小學六年級了,從來沒有讓她生氣的時候。她說讓兒子去學畫畫,兒子就乖乖的學畫畫,她說畫畫沒前途,去學習書法修養氣質,兒子便不再畫畫,去學書法。
正在高女士滔滔不絕的誇著聰明乖巧的兒子時,小彥垂頭喪氣的走進了小區大門。
“兒子,怎麼啦,垂頭喪氣的。”高女士看出小彥臉色不是很對。小彥搖搖頭,直接往家裏走。見兒子不理她,高女士也無心聊天了,追問兒子:“怎麼回事?同學欺負你了?”小彥依然是搖頭,也不說話。
“你這孩子,性子怎麼這麼慢,一點不像我,快說,怎麼回事。”見媽媽有些生氣,小彥不得不把白天發生在班級裏的事情和媽媽說了。
原來今天小彥被全班的同學嘲笑了。下午上體育課,老師決定讓班裏的21個男生踢足球,可是問題來了,多出來一名男生,於是老師決定,讓學生們自己選擇。老師讓男生們都站在足球場中間的圓形線裏麵,然後老師說開始,大家選擇去左邊還是去右邊,選擇的最後結果必須兩邊人一樣多,最後沒有選則的那個男生做替補。
老師一說開始,大家都迅速的做出了選擇,隻有小彥,一時間竟然傻傻的站在那裏,動也不動。幾乎在幾秒鍾內,大家就組成了兩個隊。
體育老師走過來,問小彥為什麼沒有選擇去某一邊。小彥這才愣愣的答到:“我不知道去那邊好,正思考呢!”話音剛落,全班男生發出了分貝極高的笑聲,小彥一下子臉紅的低下了頭。
“你怎麼這麼笨,隨便選一個不就得了?”聽完小彥的講述,媽媽氣氛地說。“可是你從來沒讓我做出過什麼選擇呀。”小彥有些委屈的說到。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 家長千萬不要隻圖省事
想要讓孩子作出一個決定,確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為他們總是在無關緊要的問題上,糾結的沒完沒了。所以,很多家長為了圖個省事,就直接替代孩子決定。
很多孩子確實沒有自己做決定的能力,那是因為他們沒有自己做過什麼決定,很多事情隻是爸爸媽媽讓他做,他便照做罷了,這種做法並沒有注入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願意思考,家長也為了省事,就直接幫孩子決定。表麵上決定是正確的幾率變高了,而且還節省很多時間,可是實際上的效果卻變低了。因為這個決定往往不是孩子真實意思的表達,所以家長的代勞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首先孩子自己做的決定,雖然不一定是最佳選擇,但是因為是孩子自己願意去做的,所以他從主觀上悅納,便會從中得到很多快樂,也會對這件事情格外的負責,如若是家長讓孩子去做的,便不會有這樣的心理認同。
其次,孩子自己選擇的本身,也是對孩子的一種鍛煉。選擇是一種能力,可以讓孩子的思維更加活躍,並且能鍛煉孩子抉擇的能力和果斷的意識。這些品質不是與生俱來的,要通過後天的不斷培養鍛煉,在孩子的閱曆經驗的累積中得來的,所以家長不能為了圖方便,或擔心孩子沒有決斷能力,而幫孩子作出看似正確的決斷。
2. 不要剝奪孩子的決定權利
不管是麵對喜歡讓家長做決定的孩子,還是總是反對家長做決定的孩子,家長總喜歡把本來屬於孩子的決定權,攬在自己身上。就如中國古代的包辦婚姻,本來是結婚的人自己決定的事情,可是為了顯示家長的威嚴,偏偏要由家長決定兒子要娶誰。這件事情導致最直接的後果就是,三妻四妾的產生,這是古人對家長獨斷作出的一種反抗,雖然極端了一點,但是從理論上講,這是必然的現象。
有時候,家長所做的決定隻是代表他們的意見,而忽視孩子了感受,孩子自然就會有不滿的地方,隻是孩子還小,沒辦法反抗家長,於是乎導致了兩種現象的出現。
第一種孩子稱之為被支配型,從小所有的事情都有家長來決定,已習慣於家長安排,凡事不用自己考慮,慢慢地就會發現,他失去了自己做決斷的能力和意識,就如同案例中的小彥,很簡單的一個選擇,對於他卻變成了極大的難題,因為他沒有這種決斷的意識。
另一種就是自主型的,很有主見的孩子,碰到家長的權威,往往選擇“地下活動”,這樣的做法,往往是與家長所願背道而馳的,孩子和家長的距離會越來越遠,自己做的選擇,在沒有家長的監護下,變得盲目,甚至會刻意地走向家長的對立麵。這樣的心態,也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困惑。
不管您的兒子是什麼樣的性格,家長都應該把孩子的決定權交還回去,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家長隻是做個參考意見,這樣,既鍛煉了孩子的抉擇能力,又不會讓孩子偏離軌道。即便是孩子還小沒有足夠的判斷能力,家長也要爭取孩子的意見,做出符合孩子自身情況的決斷。
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機會
我們平時總能聽到有些家長抱怨孩子依賴性強,其實這在很大程度與家長的不當教育有關。我們知道,現在社會上的各種課外班辦的風聲水起,孩子上課外班很大程度是代表家長的意圖,家長(尤其是母親)愛子心切,常常替孩子安排了一切,從早到晚不給孩子留一點支配時間。既然家長已為他設定了所有的程序,孩子又怎會有自主的選擇呢?
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成年人都希望自己能決定自己的事情,希望把事情的決定權握在自己的手裏,其實孩子也是一樣的。
雖然孩子並沒有完全的行為能力,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思想,也希望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這是每個人生來的本能,但是,還是有很多家長單方麵的決定孩子的事情,認為孩子沒有正確的判斷能力,不能做出最佳的選擇。
家長總是以為,自己給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孩子的眼光不夠長遠,不能考慮到以後的事情,可是家長有沒有意識到。家長的有些決定會對孩子的一生都會有影響,如果那不是他的真實所願,未來生活的不如意,即使孩子不怪你,家長自己心裏也會不安。
孩子無論大小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現在雖然要靠家長的撫養,但是他依然有自己的意識,自己的想法,家長不妨試著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機會,與其說是給,不如說把選擇的機會還給孩子,讓他能夠按自己意願做出決定。
案例——
碩碩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爺爺是文化局的退休幹部,現在每天都在練書法,爸爸媽媽也都是搞文字工作的,每天下班回來,總是捧著書看。可也奇怪,這孩子的性格並不像父母那樣喜歡安靜,他喜歡動,喜歡踢足球,可是爸爸媽媽非叫他學書法,畫國畫。他也曾和媽媽討論過,關於學習書法和國畫的問題,他不喜歡這些東西,每次去老師家練習書法,總覺得異常的痛苦,感覺中國字這麼難寫,最後連語文也劃進了他討厭的範疇。
又是周六下午,這一天是碩碩學習國畫的時間,中午他拎著一大堆畫畫用品出門了,出門前媽媽還向往常一樣,交代兒子要認真學習。碩碩家到老師家隻有幾百米的距離,並且不用過橫道,一般步行15分鍾就能到。在他出門一個小時後,老師打電話來說碩碩沒有來上課,這下可把家人給急壞了,家裏意外的熱鬧起來,爸爸出去找,媽媽在家裏給兒子的同學家打電話。折騰了兩個多小時,終於在孩子踏進家門的那一刻結束了。
爸爸媽媽見到兒子回來之後,心裏麵的大石頭總算是落下了,隨之而來的便是氣憤。全家人圍坐在客廳裏,中間站著碩碩同學,很有一種“三堂會審”的感覺。因為爺爺奶奶也在,所以媽媽沒有立刻發火,而是壓製著怒氣,問他這兩個多小時幹什麼去了。
11歲的碩碩眨巴著大眼睛,根本沒有看出家裏緊張的氣憤,好似經曆一段奇妙之旅一樣,講起自己的去向。原來他剛一出小區的門,便看到同班同學小凱,小凱說自己正要去學跆拳道,今天是道館開放的日子,可以帶自己的朋友一起去學習。於是他就和小凱去了跆拳道館,最後還表示,自己對跆拳道特別感興趣,想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