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把男孩培養成感恩的男人(2 / 3)

天天媽媽聽後,竟然不滿地對老師說:“不用賣人情了,轉學就轉學,我兒子離開你們學校照樣上學”聽到這裏,老師真是無語了。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幫孩子建立對老師的尊敬之情

在這裏,東子想先說說自己和老師的事,由於東子在校讀書時間較少,所以教過自己的老師算起來隻有十幾位,這些老師都是東子幼年時的啟蒙老師。那時,年幼無知的東子,很叛逆也很調皮,但骨子裏還是很敬重老師的。成年後在外生活了近30年,每每想起老師,我都心懷感激,因為我深知如果沒有他們的細心教導,就沒有東子的今天,這些年每當有新著出版,我都寄送給老師,請他們指正並分享。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除卻在校時的老師,還有很多沒有講台關係,給予自己幫助教導的老師,可以說人成長的每一步都離不開老師的教誨。所以,為了感謝師恩,我計劃2012年的教師節前夕,在家鄉舉辦一個小型的謝師活動。

在我的影響下,孩子也特別喜歡老師,尊重老師,除去教師節和新年,要自製禮物給老師外,還通過日記記錄老師的教導,並且寫文章讚美老師,在女兒心裏:老師是世界上最值得尊重的人。

而像案例中的這個男孩一樣的一些孩子,缺乏對老師必要的尊重,除卻孩子的自身因素外,我們可以看出家長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當然大多數家長對老師是尊重的,但我們不要忽略這為數不多的群體,孩子對於老師是幾十分之一,而對於家長就是百分之百,因為你隻有這一個孩子。

想要讓孩子對感懷師長之情,首先要讓孩子尊敬師長。

老師對於孩子來說,不僅僅是教授他知識這麼簡單,還會教育孩子人生的道理,所以,除了父母之外,老師對孩子的付出是最大的,這也是為什麼,“老師”是一個神聖的稱為,“教師”是一個神聖的職業。

尊敬老師,是每個學生應該做到的本分,但是不是每個孩子都能了解老師對自己的重要性,所以,我們總會看到學生給老師起外號,當麵頂撞老師的事件,這些事情都是值得我們反思的,以前的老師,是不會受到這種待遇的。

如果發現孩子對老師有不雅不敬之舉,家長要及時製止,並且告誡孩子,以後不準做這樣的事情,孩子抱怨老師不好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的開導孩子,用正確的引導,幫孩子分析老師為什麼這樣做,這樣做對孩子有什麼好處,作為第三方的家長,要及時幫孩子調節與老師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必要的,讓孩子建立對老師的尊敬之情,這是感懷師長的第一步。

2.讓孩子對師長有感恩之意

從咿呀學語的孩童到蒙學初開的小學生,從求知若渴的少年到展翅高飛的青年,除卻父母,就是老師一直陪伴我們成長。老師將他們的愛與知識,無私地奉獻給了自己的學生,這種愛對於未成年的孩子,其實是另一種親情,是一種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情,這是人世間最樸實的情感:犯錯誤時,教導孩子的是老師;遇到困難時,幫助孩子的是老師;做遊戲時,讓孩子最開心的是老師。

以上這些,孩子是體驗者,家長是見證者,所以家長應該有意識的提醒孩子,老師對自己的付出,告訴孩子老師是最親的人,讓孩子對老師有感念之情,感恩之意。當然,老師也不是完人,這個隊伍也不完全純潔,極個別不負責的老師總是有的,但我們要看大多數有愛心有責任感的好老師。

女兒依依是個感情豐富的孩子,也是一個知道感恩的孩子,在她出版的《玩過小學》這部書中,曾寫過一篇《美麗的田老師》:

田老師是我剛上小學時的第一個班主任,是我的啟蒙老師,說她美麗,可不僅僅是指老師長得漂亮,還表明老師有美麗的心靈,而且她說話聲音柔柔的,臉上總是掛著甜甜的笑容,就連看我們時的眼神都充滿了關愛……

田老師很喜歡和我們一起玩,這對於好玩貪玩的我來說,真是求之不得的。下課了她並不急著回辦公室休息,而是帶我們到操場上玩各種遊戲。跟著她,總有玩不盡的花樣,總有止不住的歡樂笑聲。後來我和別的小朋友玩得許多遊戲,都是從田老師那裏學來的。

因為喜歡田老師,我特別喜歡上田老師的課,也喜歡上學,喜歡這所學校。每天都開心地背著書包往學校跑,放學了要和田老師說好幾遍“老師再見”,才肯跟媽媽回家……

現在已經上高三的女兒,不時地還會與我談起田老師,而且她打算高考結束後,就去看望田老師。

我們應該告訴孩子,老師是我們的親人,也是恩人,我們要時常感念老師的恩情,回饋老師的愛。

讓孩子感悟他人之意

在我們的成長路上,給予我們幫助的人絕不僅僅隻有父母和老師,還有我們的親人、朋友、鄰裏,甚至是路人。

時光大幕拉回38年前的那個寒冬,在東北平原上的一個小村莊裏,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戴著破洞的小手捂子(比手套厚一些),頂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走在回家的路上。走到半路時,凍得孩子臉發青手發麻,在路過一戶人家門口時,他終於哭出了聲。這時,從院裏走出一位60來歲的老人,他一邊和孩子說話,一邊將孩子拉進屋。進屋後,老人脫掉孩子的手捂子,用他那雙布滿老繭但卻溫暖無比的大手,攥住孩子的小手揉搓,過了一會,孩子緩過來了,老人又把他送出門外,安慰囑咐道:“很快就到你家裏,路上小心!”

大家可能看出來了,是的,那個孩子就是本書作者東子,那個給我暖手的老人叫嶽關四,在村中,我叫他“嶽四大爺(伯父)”。

20多年後的1995年,當時東子在陝西西安工作,應邀赴河北秦皇島,出席首屆全國公關策劃與企業創新研討會,開完會後準備取道北京回西安。在秦皇島火車站候車時,一不小心將手指劃破,我忙低下頭拉開行李包找紙,在我還沒有找到紙時,鄰座的一個女孩,撕開了一貼創可貼遞過來,讓我伸出手指,她幫我嚴嚴實實的把傷口包好,我連聲說:“謝謝!”過了幾分鍾,她隨著檢票的人流走了,我望著她的背影慢慢離去……

至今,我也不知道這個女孩(現在也應該有35歲左右了)姓甚名誰,家在哪裏,甚至連長的什麼模樣,我都不曾記得,可我一直不曾忘卻。

類似的事情,在東子40多年的生命曆程中,有過很多次,我相信您也一定曾經曆過類似的事情。所以,我們每個生命,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要知道感恩,感恩於社會,感恩於他人,

中國自古就有:“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據曆史記載,漢初韓信功成名就後,費盡千辛萬苦,尋到對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優厚贍養以報其恩;諸葛亮感劉備三顧茅廬知遇之恩,盡管後主“樂不思蜀”,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古人尚且明白的淺顯道理,可是為什麼在我們今天,知恩、報恩的聲音卻越來越少呢?

是麻木。大人的麻木帶來了孩子的麻木,最終導致了的群體麻木,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群體的麻木會導致人們喪失最基本的品行。

人是群居性動物,無論個體多麼強壯,他都不可能獨自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每一天都在接受他人的幫助,尤其是孩子,付出的相對要少,接受幫助的幾率要高很多。所以說,作為一個孩子來講,感恩更加的重要,感悟他人對自己的好,對自己的幫助。從小培養兒子感悟他人之意,讓孩子擁有一顆懂得感恩的心,長大之後才能成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案例——

用媽媽的話說,兒子小青是個人見人誇得好孩子,剛上二年級就帶上了紅領巾了。小青也很驕傲自己成了一名少先隊員,仿佛一天之間,自己長大了一樣。

由於父母都很忙,於是,周末他們就把小青放在奶奶家,奶奶家離自己家不是很遠,坐公交車也就5站地。這天,小青嚷著要回去,已經70歲的奶奶就乘公交車送他回家。由於趕上下班的高峰期,車上人多很擁擠,這娘倆好不容易擠上來。站了一站地,他們都感到很累,這時,一位好心的中年婦女站了起來,給老人讓了個座,可還沒等老人坐,小青先搶著坐在了那個位置上。

那位讓座的女士看到這一幕,尷尬無言,奶奶對她連聲道謝,並告訴小青要謝謝阿姨,可是他卻遲遲不言語。奶奶有些生氣,說這孩子不懂事了,太沒禮貌了。小青不僅不向阿姨道謝,而且還振振有詞:“老師說了,給老人、小孩讓座是應該做的。”聽到這孩子的這番言論,公交車上的一些乘客都委婉的指責他,感慨現在的孩子真是不懂事,不知道孝順老人,不知道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