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把男孩培養成感恩的男人(1 / 3)

讓孩子感念父母之恩

我常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自私、蠻橫,缺乏愛心,認為父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隻知道享受,不懂得給予,隻知道自我,不懂得體諒他人,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這些孩子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不良傾向:隻知受惠,不知感恩;隻知索取,不知奉獻;隻知被愛,不知回報……

在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陽,父母寵,外公外婆愛,爺爺奶奶親,所有人隻為他一人而動。家長把養育孩子當成自我情感的滿足,給孩子處處創造優厚的生活條件,他們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認為應該的,從來沒有想過也不想得到孩子的回報。久而久之,很多孩子都認為得到的東西似乎是理所當然,爸爸媽媽所做的事情當然也是他們應該做的。由此,使得孩子隻要求別人關心、愛護、讓著自己,不會想著去關心別人、感激他人。

在寫此段文字的時候,正好迎來了2011年的感恩節,“感恩節”是個泊來品,是美國和加拿大共有的節日,原意是為了感謝上天賜予的好收成,近幾年被“引進”國內,也延伸了內涵,包括感念父母、老師等有恩於自己的人。

可當下的社會,很多孩子不知道報恩。這除卻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外,我想還是家長忽視了對此的教育,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並非報大恩大德的大舉動才叫報恩,對父母的點滴孝行,對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關心,也是一種報恩。

孩子如果能常懷感恩之心,不僅能培養他們與人為善、與人為樂、樂於助人的品德,促進他們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對其今後和諧人際關係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案例——

小宏媽媽在菜市場賣菜,爸爸也隻是打些零工,夫妻倆辛辛苦苦維持這個家,有道是相親相愛苦也甜,可是兒子卻隻知索取不知道付出,這令他們困惑不已。雖然生活在都市裏的貧困家庭裏,可是學校裏的小宏,卻花錢闊綽,被誤以為是家庭富裕的孩子。

自小宏上小學以來,爸爸媽媽便盡可能滿足兒子的需要,別的同學有什麼,爸爸媽媽就是借錢也要給孩子買,他們的本意是怕其他同學看不起兒子,哪想到,這竟成了孩子炫耀的資本。班裏隻要有哪個同學帶來新鮮的玩兒意,他就嚷著讓爸爸媽媽買,不管這東西他用不用得上,在同學麵前顯擺一下,他便滿足了。

小宏從來不體諒父母的辛勞,張嘴就是要錢,不滿足就耍橫,無奈的父母也隻好一次次妥協。他每個學期都要求爸爸媽媽,買新書包和新文具給他。有一次媽媽說,爸爸冬天一直沒有找到活兒幹,家裏錢很緊,他的書包還很新,沒有壞的地方,就不給他買新的了,聞聽此言,小宏臉色馬上變了,10歲的男孩竟然坐在地上“哇、哇”的哭叫起來,說要是不給他買新書包,就不去學校了,還說沒有新書包,老師同學都會看不起他。看見兒子這樣連哭帶鬧的,媽媽一咬牙,還是滿足了他的願望。

望著兒子背著新書包,高高興興上學去的背影,小宏媽媽心裏有說不出的酸楚……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家長要做感念父母之恩的榜樣

說正題前,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吧:

很早以前,一隻母羊生了一隻小羊羔。羊媽媽非常疼愛小羊,晚上睡覺讓它依偎在身邊,用身體暖著小羊,讓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帶在身邊,形影不離。遇到別的動物欺負小羊,羊媽媽用頭抵抗保護小羊。一次小羊說:“媽媽,您對我這樣疼愛,我怎樣才能報答您的養育之恩呢?”羊媽媽說:“我什麼也不要你報答,隻要你有這一片孝心就心滿意足了。”小羊聽後,不覺下淚,“撲通”跪倒在地,表示難以報答慈母的一片深情。從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著。它知道是媽媽用奶水喂大它的,跪著吃奶是感激媽媽的哺乳之恩。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羊羔跪乳”。

可作為高等動物的人類,又是如何感念父母之恩的呢?

案例中的孩子給我們的回答,讓我們簡直無地自容,這雖然不代表全部,但是卻有一定的代表性。對孩子這樣的家長,又會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呢?據東子近20年的觀察,溺愛孩子的家長,大多數對父母不孝,把孩子當祖宗供養,卻常棄老人於不顧。另外,溺愛的孩子,大多數幼時不知道感恩,長大後不知道孝順爹娘。

其實,孩子不知道感恩,板子不該打在孩子身上,因為這完全是父母不當的教育所至,如果父母平時注重身教,給孩子感恩做出榜樣,在輔之以理性的言語,不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孩子就不會連羊羔都不如,案例中這位媽媽的苦酒,正是她和孩子爸爸自己釀的。所以,家長對父母心存感恩,理性愛子,兒子才會成為懂事理知感恩的好孩子。

2.讓孩子了解父母的不易

有些孩子總是伸著手向父母要這要那,完全不體諒父母的難處,這是因為孩子對錢的概念不是很清楚,他隻知道爸爸媽媽有錢,但並不是非常清楚錢是怎麼來的。爸爸媽媽可以有意識的讓孩子了解家裏的狀況,可以讓孩子陪著爸爸或者媽媽一起去上一次班,這樣孩子就會知道,爸爸媽媽辛勞付出。

讓孩子承擔必要的家務,既可以讓他體驗到勞動的艱辛,又可以了解到父母不易,這樣有助於孩子體諒父母,心疼父母,感恩父母。

要讓孩子學會感恩,首先就是要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因為父母是孩子的至親,如果對父母的關心、疼愛不會感恩的話,那麼孩子對別人就更加不會懂得感恩。我和孩子媽媽的生日、父親節、母親節和感恩節,孩子都會有精美的禮物相送,無論是購買的還是自製,總會看到那上麵充滿著感恩的溫馨話語。

讓孩子懂得的感恩,對父母感恩,因為他們給予了我們生命,讓我們健康成長;對老師感恩,因為他們給了我們教導,讓我們懂得思考;對兄弟姐妹感恩,因為他們讓我們不再孤單;對小朋友感恩,因為他們給了我們友愛。

如果我們的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善於發現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麗,那他們未來就會以坦蕩的心境、開闊的胸懷去應對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讓原本平淡的生活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一個人要心存一顆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我們要讓孩子認識到,別人為他付出的一切並非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無論是父母的撫養,還是老師傳授知識,抑或他人給予的幫助,這一切都是“恩情”。在“知恩”之後,當以行動給予回報,尤其是生養我們的父母雙親。

讓孩子感懷師長之情

“師長”有兩個意思,一是指軍隊中的首長,二是老師和長輩,本文所談自然是後者,而且僅限於有師生之誼的老師。

提起老師,我們會感慨良多,想起我們的童年、少年、青年時期,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的人,想起我們人生路上的領路人,想起辛勤的園丁、燃燒的蠟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還想起感念師恩的日子——教師節。

教師節是一個感謝老師教導的節日,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紀的西周時期,就提出“弟子事師,敬同於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意思是說,哪怕隻教過自己一天的老師,也要一輩子當做父親看待,意為要尊重老師,感念師恩。

其實早在1932年,民國政府就規定6月6日為教師節,解放後廢除了,改用“五一國際勞動節”為教師節,為了保持“尊師重教”的良好傳統,更好地回饋師恩。1985年9月10日,中國恢複建立了教師節。

尊師重教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教師節是表達感謝師恩的一個節日,可遺憾的是,近些年越來越呈現庸俗化,變成了孩子家長變相給教師送禮的節日。其實,對於孩子而言,對老師的最好感謝,就是平時好好學習、快樂成長、尊重老師,逢年過節給老師送個賀卡什麼的,賀卡最好是讓孩子自己動手製作。

當然,如果孩子長大了,有了一定經濟能力,想回饋老師的培育之恩,無論是請老師吃飯的謝師宴,還是為老師提供必要的經濟幫助,那都是值得稱道的謝師之舉。

感恩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責任,這種責任該從孩子擔起。

案例——

已經上小學五年級的天天,是個調皮的男孩,而且總是搞些惡作劇,他的爸爸媽媽不僅不積極引導,而且還認為自己的兒子聰明,有創意,得到家長的肯定,孩子更加肆無忌憚了,把誰都不放在眼裏。

天天雖然很聰明,但是由於不愛學習,所以學習成績很差,由此更加不愛寫作業,每天做作業的時候,他都要抱怨老師留的作業太難太多,為此給科任老師都起一個外號,還散布給同學們一起叫。

昨天,天天的媽媽被班主任老師請到了辦公室,說要給孩子一個記過的處理,原因是他在音樂課上擾亂課堂,發出怪異的聲音,老師批評他,他非但不聽,還公然數落、辱罵老師,最後竟然把音樂老師罵哭了。

班主任得知這件事情的時候,對天天進行批評教育,可是他根本不把老師放在眼裏,還例舉一些網上的事件諷刺老師,公然管班主任老師叫“老妖精”。老師說,鑒於天天這一個學期以來的表現,學校決定對其進行勸退轉學的處理,老師幫忙求情,學校才答應隻給天天一個記過的處分。老師希望媽媽,能配合學校,好好教育一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