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促進情感,提升幸福(4)(1 / 3)

用善意的方式來理解一些不文明的行為,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文明禮貌是社會最基本的秩序,從小養成好的習慣,也讓孩子與家長一起參與到文明行動中來,感受到由此帶來的光榮和自豪。要知道,所有的美好品德,都以自尊心和羞恥感為基礎,哪怕是很小的榮譽,也會讓孩子更加向往得到更大的認可。

然而素質的培養,絕不止於社會公德的基本教育,它還包括孩子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培養,樹立遠大的理想,懂得謙虛和尊重他人,能夠從小事做起……這些更加崇高和抽象的概念,要變成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除了讓孩子去親身體會,別無其他任何途徑。這個時候,就更需要父母的垂範了。

豐子愷一家人熱情好客,有一次待客到深夜還沒有散場,孩子們都想回房間睡覺了,豐子愷趁進房間取東西的時候,小聲對孩子們說:“大家都困了吧,是該睡覺了。但是我們的客人還在這裏,我們家的每一個人都是主人,主人怎麼可以先睡覺扔下客人不管呢,大家打起精神,和爸爸一起去泡茶吧。”聽了父親的話,孩子們又打起精神,走出房間和客人的孩子一起聊天起來。

孩子的精力其實是非常旺盛的,需要父母來調動積極性。如果父母首先就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孩子都是樂於接受的。如果僅僅停留在告誡和說教上,效果就不怎麼可觀了。

很多人都相信父母的情商決定了孩子的素質,就像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往往彬彬有禮,而“暴發戶”家庭的孩子卻常常欠缺禮貌教養。的確,家長自身的情商高低對孩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這個關係並不是建立在遺傳上的,而是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使然。

第十節 學會從不快樂中解脫出來

將來的命運,早在現在決定,故父母的缺點,便是子孫滅亡的伏線,生命的危機。——魯迅

EQ關鍵詞 遠離煩惱

不快樂是一種不良情緒,是低情商的表現,所以我們需要從不快樂中解脫出來,為情緒找一個宣泄的出口。

心理學上把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情緒統稱為負性情緒,有時又稱為負麵情緒,人們之所以這樣稱呼這些情緒,是因為此類情緒體驗是不積極的,身體也會因之有不適感,甚至影響工作和生活的順利進行,進而有可能使身心受到傷害。

現在,全球範圍內出現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而且呈現出低齡趨勢。根據2000年的調查顯示:是年患有抑鬱症的人數是1960年的10倍,而且患病人群的最低年齡已經由從前的25歲降低到了14歲。

在2005年的一項調查中間顯示:80%的哈佛學生,至少有過一次抑鬱的經曆,有47%的學生曾經達到過崩潰的邊緣,有94%的學生都會感到壓力大甚至是喘不過氣來。可見,人們的負麵情緒的比例是何等之大。

有位太太請了一個油漆匠到家裏粉刷牆壁。油漆匠一走進門,看到她的丈夫雙目失明,油漆匠頓時流露出憐憫的眼光,他覺得她的丈夫很可憐,看不到陽光、花草和人們。

可是男主人很開朗樂觀,所以油漆匠在那裏工作的那幾天,他們談得很投機,油漆匠也從未提起男主人的缺憾,相反,他一直在觀察男主人這麼開心的原因。

工作完畢,油漆匠取出賬單,那位太太發現比原先談妥的價錢要少很多。她問油漆匠:“怎麼少算這麼多呢?”油漆匠回答說:“我跟你先生在一起覺得很快樂,他的開朗、他的樂觀,使我覺得自己的境況還不算最壞。所以減去的那一部分,算是我的一點謝意,因為他使我不會把工作看得太苦!”

我們無法選擇將要發生的事情,情緒的到來也沒有任何信號。尤其是負麵情緒,我們無法阻止負麵情緒的產生,但我們可以掌握自己的態度,調節情緒來適應一切環境,生活中大多數的情況下,你完全可以選擇你所要體驗的情緒,關鍵在於自己對生活的態度選擇和學會從不快樂中解脫出來。盡管這樣做是控製情緒的最佳方式,但在實際生活中,始終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麵對不順心的外部刺激,是非常難做到的。

所以,人們在控製情緒時常常綜合應用忍耐和自控的方法,而且,為了顧忌全局,暫時忍耐的方法用得更多。所以,盡管在麵對不愉快時會努力做到自控,但往往並非能做到真正的灑脫,還需要檢驗個人的忍耐力。然而,每個人的忍耐力都是有極限的,當情緒上的煩躁、內心的痛苦累積到一定程度,最終會非理性地爆發出來。所以,在實際生活中,不能一味地操之在我,還要懂得適當地宣泄,為自己的壞情緒找一個“出口”,將內心的痛苦有意識地釋放出來,而非不可控地爆發。

情緒應該宣泄,但宣泄應該合理。當有怒氣的時候,不要把怒氣壓在心裏,生悶氣;不要把怒氣發泄在別人身上,遷怒於人,找替罪羊;不要把怒氣發泄在自己身上,如自己打自己耳光、自己咒罵自己,甚至選擇自殺的方法當作自我懲罰;不要大叫、大鬧、摔東西,以很強烈的方式把怒氣發泄出去。因為上述所有做法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使問題進一步惡化,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傷害。

有人說過:“既然你無法控製天氣,那麼為天氣而煩惱豈不是庸人自擾?”

有一個美國旅行者問一位坐在牆邊的老人:“明天天氣怎麼樣?”

老人看也沒看天空就回答說:“是我喜歡的天氣。”

旅行者又問:“會出太陽嗎?”

“我不知道。”老人回答道。

“那麼,會下雨嗎?”

“我不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