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首詩說:“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倘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這在我們的曆史學家那裏叫做“蓋棺論定”,就是說,人到死的時候,才能斷定他是好是壞。假使周公在那個謠言流傳的時候就死了,人家一定會加他一個“奸臣”的頭銜;又若王莽在那個謙讓卑恭的時候死了,那後世人一定會讚揚他的。不過我們現在不是講曆史,那兩個人究竟孰好孰壞,我們不論,然而它說明了人隻有到死,才可以論定他的功罪是非。
——《永久奮鬥》(一九三九年五月三十日)(《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91頁)“倘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出自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
1.鑽龜、祝蓍(shī):古人占卜的兩種方法,用尖銳物鑽龜殼後看其裂紋或取蓍草之根莖以卜凶吉。2.試玉:作者自注:“真玉燒三日不熱。”參閱《淮南子俶真》:“鍾山之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3.辨材:作者自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後知。”參閱《史記司馬相如傳》:“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客分別。”4.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武王崩,成王年幼,周公代為攝政。當時心懷叵測之人便造謠說“周公將不利於成王”,成王隨即疏遠了他。周公不懼流言,仍全心全意輔助周王室,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美譽,曆史最終證實了他的清白。5.王莽:字巨君,漢元帝皇後之侄。漢末,篡位自立,改漢為“新”。王莽篡位前假裝謙恭下士,迷惑了不少人。《漢書王莽傳》稱其“爵位愈尊,節操愈謙”,但後來的曆史證明他謙恭是假,自立為帝才是其最終目的。6.向使:假如,假使。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晚唐著名詩人。先祖山西太原人,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縣)。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一生詩作頗豐,題材廣泛,或感慨時世,或諷喻朝政,或憐憫百姓,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與元稹齊名,世稱“元白”。其詩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唐憲宗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權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五年後,白居易也因同樣的緣由被貶為江州司馬。元稹得知此事後,寫了充滿摯情的詩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慰藉好友。白居易深為感動,遂作《放言五首》以奉和。《放言五首》(其三)是一篇充滿哲學理趣的好詩,白居易以通俗而不失文采、平白而不乏體味的語言揭示了一個道理:對人、對事要想得到正確的認識,必須經過時間長久的考驗,否則,很容易把周公當作篡政者,把王莽當成恭謙的君子。詩人同友人一起自勉:盡管現在我們都遭受誣陷,但隻要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待到“試玉”、“辯材”之日滿,真偽、忠奸自會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