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訥,再熬幾天,就可以完全痊愈,怕什麼?我的話是有根據的。為你的事,我此刻尚未睡,現在我想睡了,心情舒暢了。詩一首: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這裏有意誌。你知道嗎?
——《給李訥的信》(一九五八年二月三日)(《老一代革命家家書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55—56頁)“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出自唐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
1.青海:湖名,在今青海西寧市西。2.雪山:指祁連山,在今青海、甘肅兩省之間。3.玉門關:漢時設置的關名,在今甘肅敦煌縣,古時是中國和西域分界的關隘。4.樓蘭:漢西域國名。《漢書傅介子傳》載:漢時,樓蘭國常斬殺漢使者。漢昭帝時,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傅介子前往樓蘭,傅介子以財物誘樓蘭王中計,斬其首級。這裏借用典故,意指平息邊患。
王昌齡(698—約756),字少伯,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開元十五年(727)中進士,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不久遷校書郎。後貶為江寧(今江蘇南京市)丞、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之亂後,返歸故裏,迂回至亳州,因才華被刺史閭丘曉嫉妒,遂遭其殺害。王昌齡擅長七言絕句,堪比同時代的詩人李白,被稱為“七絕聖手”。其詩氣魄宏偉,意境雄渾深沉,今存近200首。《從軍行七首》是其七絕詩的代表之作。在這組詩中,詩人以雄沉的筆調、悲愴的心境書寫了邊疆軍戎生活。1958年2月3日,毛澤東在給李訥的信中,引用的是第四首。
1940年8月,李訥出生在延安,時年已經48歲的毛澤東根據《論語裏仁》中“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的意思為其取名李訥(毛澤東在戰爭年代曾化名李得勝,江青原名李雲鶴,故以“李”作為女兒的姓)。李訥的性格正如其名,沉穩而內秀,像父親一樣喜愛讀書,對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感興趣。但她體弱多病,常常受此困擾,有時情緒會十分低落。所以,從小到大,在對李訥的教育問題上,毛澤東更多采取的是言語鼓勵,重點加強對李訥進行意誌上鍛煉的做法。如1954年毛澤東寫信向李訥推薦曹操的《碣石詩》;1963年又寫信與其交流《莊子秋水》篇讀後心得;僅隔十天後再次致信稱讚李訥“大有雄心壯誌”等,都是渴望這個自己最小的女兒能變得堅強。
1958年初,身體原本就很虛弱的李訥需要接受兩個手術:一個是急性盲腸炎需要切割闌尾,另一個是因為小時候打針針頭不幸斷在肉裏,現在需要取出。經醫生研究,決定兩個手術一並做。切割闌尾的手術很順利,可取斷針的手術遇到了麻煩。因年頭已久,斷針已經移位,醫生花了很長時間找不到準確位置。最後還是用X光透視才把針頭取出來。當時,斷針已經生鏽,術後不久李訥就傷口感染,高燒達38度之多。當時,江青身在廣州,毛澤東在忙於一屆全國五次會議的同時還要時時關心李訥的身體狀況,非常疲倦。2月3日,由於忙於工作,毛澤東又通宵未寢。中午12點時,他吃了安眠藥,準備休息。臨睡前,仍不放心女兒,就寫下了這封信。信中,毛澤東摘用王昌齡抒發戍邊將士豪情壯誌、激烈滿懷的《從軍行》(其四)中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來鼓勵女兒勇敢同病魔鬥爭,並鼓勵她“意誌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鍛煉意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