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龔自珍詩雲:“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大字報把“萬馬齊喑”的沉悶空氣衝破了。我現在向全國七十幾萬個合作社的同誌們,以及城市裏的同誌們推薦一個合作社。這個合作社位於河南省封丘縣,叫做應舉社,很有些發人深省的東西。
——《介紹一個合作社》(一九五八年四月十五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178頁)“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出自清龔自珍《乙亥雜詩》: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1.九州:《書禹貢》有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之說,後代指全中國。2.生氣:蓬勃的生機。3.恃:依靠。4.風雷:傳說中的風神、雷神,這裏指能蕩濁揚清、喚起社會生機的變革力量。5.萬馬齊喑:此處指整個社會了無生氣、死氣沉沉的局麵。6.究可哀:終究是可悲的。7.天公:傳說的中玉皇大帝,此處指代清朝的統治者。8.重抖擻:重新振作精神。9.不拘一格:不要拘泥於用一種模式來限製人才。10.降人才:降生人才,此處意思是希望人才能大量在社會上出現。
龔自珍(1792—1841),字爾王,又字人,號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朝思想家和文學家。道光九年(1829)進士,曾任禮部主事等官職。龔自珍生活在清廷腐敗無能、官員昏聵腐敗、百姓民不聊生的時代,所以他的詩常常針砭時弊、諷刺社會沉屙,不僅具有文學藝術形式上的獨創性,還具有思想上的啟蒙進步性。他主張社會改革、反對投降主義,為清朝當權者所不容,於道光十九年(1839,舊曆乙亥年)辭官南歸故鄉。後又北上,再南下,一年中作七言詩315首,統名曰:《乙亥雜詩》。《乙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就是一首政治詩,詩人諷刺了當時社會“萬馬齊喑”的現實情況,期望統治者能革除用人上的種種限製,選能任賢,讓人才能得到廣泛地任用。“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表達的就是這樣一種心聲。
應舉農業生產合作社位於河南省封丘縣城西部。這裏常年遭受自然災害,逃荒要飯、賣兒賣女的現象極為普遍。1956年至1957年,應舉農業社社長崔希彥和黨支部書記崔若穀帶領全社社員生產自救,抵禦災荒,利用兩年的時間,極大地提高了社員的生活水平。一時間,應舉社成為苦幹創業的宣傳典型和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麵紅旗。1958年3月20日,封丘縣委將應舉社依靠集體力量改變落後麵貌的事跡彙報給了毛澤東。當時,毛澤東正在南下考察。他讀到這個報告後非常高興,於4月15日在廣州寫下這篇題為《介紹一個合作社》的文章,連同封丘縣委的報告一起發表在6月1日出版的《紅旗》雜誌創刊號上。
日理萬機的毛澤東為什麼會對一個縣委的報告這麼重視並且還親自撰文推廣應舉社的經驗呢?
在回顧新中國成立八年以來取得的經濟建設成就後,1958年,毛澤東決定在經濟建設中執行一條“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路線,以便盡快地、更好地完成“二五計劃”和十五年趕超英國的既定目標。這年的杭州會議、南寧會議和成都會議都是為了執行這樣一條路線而先後召開的。與此同時,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就理所當然地成為舉國上下開展轟轟烈烈社會主義運動的“三麵紅旗”。
應舉社的做法恰好為毛澤東實踐自己構想的政治路線提供了契機,更加堅定了他又快又好地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所以,在文章的開篇,他就對應舉社“一個苦戰二年改變了麵貌”的做法表示了肯定,認為“廣大群眾的政治覺悟迅速提高”和“群眾中的落後階層奮發起來努力趕上先進階層”的事實足以證明:我國在工農業生產方麵趕上資本主義大國,可能不需要從前所想的那樣長的時間了。除此之外,毛澤東認為,達到目標還有兩個關鍵的因素:一是我國有六億人口,幹建設的熱情高,幹勁大;二是一窮二白的現狀決定了中國人民有“窮則思變,要幹、要革命”的精神。文章的最後,毛澤東摘用龔自珍《乙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就是希望全國七十幾萬個農業合作社,能像應舉一樣,發揮人民的力量,相信並依靠群眾,充分調動六億主人的積極性,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寫好最新最美的文字,畫好最新最美的圖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