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朋友們,不可以尊美國為帝。請你們讀一讀《魯仲連傳》好吧。美國就像那個齊王。說到齊王,風燭殘年,搖搖欲倒,他對魯衛小國還那樣橫行霸道。六朝人有言: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現在是向帝國主義造反的時候了。
——《再告台灣同胞書稿》(一九五八年十月十三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59—460頁)“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出自南朝(宋)謝靈運《自敘》:
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
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
謝靈運(385—433),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東晉名將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世稱“康樂公”。著有《謝康樂集》。謝靈運以山水詩見長,文筆清新活潑,格調高雅秀麗,給東晉以來枯燥乏味的文壇帶來了一縷勃發生機。但這首《自敘》,因是他在宋文帝元嘉十年(433)謀反時而作的一篇檄文,故不同於其他詩風。
1.韓亡子房奮:張良字子房,戰國末韓國公子,其祖父、父親均為韓相。秦滅韓後,張良散盡家財從事複仇活動,曾與刺客以鐵錐狙擊秦始皇,失敗後跟隨劉邦起義,終於推翻秦朝。《史記留候世家》記載了此事。2.秦帝魯連恥:魯仲連是齊國高士,不願為官,遊曆四方。秦昭王時,以白起為將,圍趙。趙向盟國魏國求援,魏懼秦而不敢動,遂派辛垣衍說趙孝成王,使尊秦昭王為帝,以求罷兵。魯仲連知道後,見平原君和辛垣衍,陳述利害,使之放棄了帝秦的想法。秦將知道後,為之退兵五十裏。秦統一諸國後,魯仲連隱居海上,誓不帝秦。《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和《戰國策趙策三》均載有“魯仲連義不帝秦”的史實。3.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這句是詩人為自己造反闡釋的理由。我本是寄情山水、淡泊世事的人,但受到張子房、魯仲連這樣忠義之士的感化,麵對亡國之痛,身為君子又怎能不理世事、獨善其身呢?
解放台灣,統一祖國,一直是毛澤東的夙願。然而,由於美國的一貫幹涉,使得原本就很複雜的台灣問題解決起來更加困難。1954年日內瓦會議後,在朝鮮和印度支那裏沒有占到便宜的美國進一步加緊了對台灣的控製。它一方麵操縱建立反共的東南亞條約組織,另一方麵同蔣介石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企圖“幫助”蔣介石永久地與大陸對峙。為抗議美國幹涉中國內政,同年9月,毛澤東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島,次年又解放了浙江沿海全部島嶼,給美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守軍以極大震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