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願意再一次誠懇地勸告你們,還是懸崖勒馬的好,不要愛惜那種虛偽的無用的所謂“麵子”。如果你們不聽,一定要走絕路,那就請便吧!那時我們隻好說:“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對中共中央給蘇共中央的複信稿的批語和修改》
(一九六四年七月二十五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107—108頁)“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出自北宋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前期著名詞人。殊七歲能著文,有神童譽。景德二年(1005),以神童召試,與千餘進士並試廷中,“神氣不懾,援筆立成”,深得皇上讚賞,賜進士出身,擢秘書省正字。此後仕途坦達,官至相位。殊在位時舉賢晉能,範仲淹、韓琦、歐陽修等皆出自其門下。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其詞作清新雅致,語言婉麗,極賦韻味。有《珠玉詞》一卷,存詞135首。這首題為《浣溪沙》的詞是晏殊的代表作。作者雖是借物抒發傷春之情,卻無沉淪之感,以一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道出了生命和時光的延續,富含哲理,發人深思。此句渾然天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清人劉熙載評價道:“詞中句與字有似觸著者,所謂極煉如不煉也。晏元獻‘無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觸著之句也。”
1.浣溪沙:原為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沙”又作“紗”。因西施浣紗於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紗》或《浣紗溪》。有平韻、仄韻兩體,上、下片三個七句字,共四十二字。2.“去年”句:語本唐人鄧穀《和知已秋日傷懷》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亭台”。3.舊:原有的,原來的。4.香徑:指鋪滿香花的小路。
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中蘇關係逐漸趨於緊張。從1963年開始,蘇聯聯合40多個兄弟黨公開發表長篇累牘的攻擊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的文章,挑起了中蘇論戰的開端。中國共產黨對此進行了猛烈的還擊,並通過信函等方式與蘇方交換意見。
在中方強有力的回擊下,蘇方及時改變了策略。他們在開展反華活動的同時,還致信中共領導人要求“停止公開論戰”、“召開兄弟黨國際會議”。為表達和談的誠意,1964年2月,中共中央複信建議在北京召開兩黨會談,然後由兄弟黨舉行籌備會議,該會議由17國黨的代表(13個社會主義國家和印尼、日、意、法)組成。對中方的合理建議,蘇方卻片麵認為這是“反對蘇共、反對整個國際共運”,堅持籌備委員會代表由他們事先指定的26國黨代表組成。對於蘇方這種口口聲聲要求“停止公開論戰”、“促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團結”的毫無誠意的做法,中方提出了嚴正抗議。6月15日,蘇方置中方立場於不顧,向中方發來信函,仍堅持要在莫斯科召開26國黨起草委員會籌備會議。
對於蘇方這種強硬態度,中方及時起草了複信稿。信中,中共堅持主張“經過充分準備的、在馬列主義基礎上團結的國際會議”,否則,決不參加蘇方一手策辦的分裂會議。7月25日,毛澤東修改了這封複信稿。在複信中,毛澤東首先對蘇共這種急急忙忙召開兄弟黨國際大會的行為本質予以揭露:“你們不經過協商,不取得兄弟黨的同意,就要片麵地、強製地召開的所謂大會,曆史將證明,隻是一個為資產階級服務的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的極其渺小的會議,就像當年第二國際為了反對列寧主義所召開的一些所謂大會一樣。”接著,毛澤東分析了蘇共召開這種分裂會議的兩難處境:不開吧,說話不算話,貽笑千古,麵上無光;開吧,“從此走入絕境,再無回旋的餘地。”最後,出於中蘇關係良好發展和國際共運事業進步的長遠考慮,毛澤東還是再次誠懇地勸說蘇共“懸崖勒馬的好,不要愛惜那種虛偽的無用的所謂‘麵子’”。對於蘇方如果不采納中方意見,執意要召開分裂會議的後果,毛澤東摘用“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句來說明:蘇共將最終走向“花落去”的覆亡路,而社會主義新中國則會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繼續前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