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阿兩國遠隔千山萬水,我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我們是你們真正的朋友和同誌。你們也是我們真正的朋友和同誌。我們和你們都不是那種口蜜腹劍的假朋友,不是那種兩麵派。我們之間的革命的戰鬥的友誼,經曆過急風暴雨的考驗。
——《致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五次代表大會的賀電》,(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五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2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152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出自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人。隋末大儒王通之孫,少擅文辭,有“神童”美譽。14歲舉幽素科,授朝散郎,為沛王李賢修撰。後因故被高宗逐出王府,客遊蜀川。後補虢州參軍,犯死罪,遇赦,革職回鄉。適逢其父貶謫南疆,勃渡海省親,溺水驚悸而亡。王勃才華出眾,長於詩歌駢文,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明人張燮輯《王子安集》16卷,清人蔣清翊有注本。這首詩是詩人供職長安時送朋友杜少府赴四川任職的離別之作。全詩先收後放,先表明宦遊之人時常遇到的離別無奈,後筆鋒陡然一轉,勸慰少府天下到處皆朋友,四海之內皆兄弟,不必傷感。“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化用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的意境,自鑄偉詞,用語凝煉,氣象宏達,為千古名句。此詩雖為送別所作,卻無“黯然銷魂”之悲酸,立意高遠,意境曠達,獨標高格。明朝胡應麟評此詩謂:“終篇不著景物,而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
1.杜少府:名不詳。唐時稱縣尉為少府,職位低於縣令。2.蜀州:指今四川崇州。3.城闕:長安。宮門前的望樓叫闕。4.輔:護衛。5.三秦:泛指秦嶺以北、函穀關以西的今陝西一帶地區,古為秦地。項羽滅秦後,將此地分為壅、塞、翟三國,分封給屬將,故稱“三秦”。6.風煙:指風煙迷茫的自然景色。7.五津:泛指四川。蜀中岷江有白華津、萬裏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五個著名渡口,合稱五津。8.宦遊人:他鄉為官之人。9.海內:全國各地。古人認為陸地的四周皆為大海所包圍,故稱天下為四海之內。10.比鄰:近鄰。11.無為:不必。12.歧路:岔路,即分別之處。13.沾巾:哭濕佩巾,揮淚告別。
阿爾巴尼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先後被意、德法西斯占領。阿國人民在共產黨(1948年後改名為勞動黨)的領導下展開了反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戰爭,於1944年11月29日了奪取政權,並在1946年1月11日成立了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近代中國與阿國同樣麵臨著法西斯侵略,有著相同的革命任務,使得這兩個國家在實現民族解放運動中結成了深刻的友誼。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一個月後,阿國就宣布與新中國建交,成為新中國外交戰線上的第一批夥伴。50年代以後,兩國高層領導人展開了密切的互訪往來,中國在經濟、軍事、項目建設等方麵給予阿國多次援助,雙方結成了“情同手足的兄弟關係”。
1966年11月1日至8日,阿國勞動黨第五次代表大會在首都地拉那召開。毛澤東於10月25日寫下預祝此次大會勝利召開的賀電,並派出以康生為團長的代表團參加此次會議。
毛澤東的賀電是由康生於11月3日在大會上宣讀的。當時,中蘇關係已全麵破裂,阿國與蘇聯也因為意識形態的分歧而處在分裂的邊緣。所以,在預祝阿國勞動黨第五次代表大會圓滿成功後,毛澤東就讚揚以恩維爾霍查同誌為首的光榮的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在帝國主義和現代修正主義的重重包圍之中,堅定地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紅旗”,成為歐洲一盞偉大的社會主義明燈。接著,毛澤東肯定了阿國人民頂住蘇聯和南斯拉夫的壓力,獨立自主地開展建設社會主義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並摘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來說明中阿兩國坦誠相待的革命友誼。最後,毛澤東號召中阿兩國團結在一起、戰鬥在一起,和全世界的革命人民一起,為建立一個沒有帝國主義、沒有資本主義、沒有剝削製度的新世界而奮鬥。
毛澤東的賀電感情真摯、振奮人心,給阿國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在康生宣讀賀電期間,不時被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所打斷。阿國《人民之聲報》和《團結報》則在當日以整版篇幅刊登了這篇賀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