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節 第32章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1 / 1)

唐人詩雲:“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有同誌說:“學問少的打倒學問多的,年紀小的打倒年紀大的”,這是古今一條規律。經、史、子、集成了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的狀況,就宣告它自己的滅亡,隻有幾十萬分之一的人還去理它,其他的人根本不知道有那回事,這是一大解放,不勝謝天謝地之至。

——《對〈在京藝術院校試行半工(農)半讀〉一文的批語》(一九六六年四月十四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2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35頁)“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出自唐章碣《焚書坑》: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章碣,生卒年不詳,浙江桐廬人,詩人章孝標之子。唐乾符年間進士,唐亡後流落不知所終。其詩多為七律,大多為借古抒發激憤之作。《全唐詩》存其詩28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加強思想統治,聽取丞相李斯建議,在今陝西臨潼縣驪山下設置焚書坑,將民間所藏古代典籍盡數焚燒,並坑殺儒生四百六十餘人。這首詩就是詩人路過此處時有感而作。“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一句意謂:秦始皇自以為焚書能永葆江山,不料亡秦者卻非讀書之人。詩人對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暴行進行了無情的譴責和嘲諷。

1.竹帛:在紙張發明之前,古人在竹子和錦帛上書寫,這裏指被焚燒的典籍。2.銷:消失,這裏指是說被焚燒的書籍煙火散盡。3.帝業虛:指秦始皇創建的帝國基業化為烏有。4.關河:主要指函穀關和黃河,這是保障秦帝國安全的主要自然屏障,也包括其他可以倚仗山河之險。5.鎖:守護。6.祖龍:指秦始皇。《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六年)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退言曰:‘祖龍者,人之先也。’”7.坑灰未冷:言從焚書到秦亡時間很短。8.山東:崤山以東,指除去關中以外的廣大地區。9.劉項:劉邦和項羽。劉邦出身泗水亭長,項羽少年學書不成,二人均是在秦末農民武裝戰爭中角逐而出,故曰“不讀書”。

1966年4月12日,由中央辦公廳機要室編印的《文電摘要》第168號上刊載了一篇題為《在京藝術院校試行半公(農)半讀》的文章,介紹了中國音樂學院抽調一部分學生和老師分別到中國汽車工業公司北京分公司和北京市海澱區溫泉公社試行在工廠辦學、半農半讀的情況。14日,毛澤東看到這篇文章後非常讚賞這種做法,隨即在旁邊空白處寫下了這段批語。在批語中,毛澤東號召一切學校和學科都應該學習中國音樂學校的做法,“到工廠去,到農村去,同工人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學工學農”。批語的最後,毛澤東還摘用了唐代詩人章碣《焚書坑》一詩,來說明像劉邦、項羽這樣不讀書的人在實踐中也一樣可以建立功業。

這裏,我們要著重理解一個問題:毛澤東摘用這首詩並不是讓大家都不讀書,絲毫沒有讀書無用的意思,而是要論證隻讀書不實踐的弊端。毛澤東認為,“書是要讀的,但讀多了是害死人的。……許多無用的書,隻應束之高閣。”為了說明問題,毛澤東還以共產黨人和軍事幹部的實際情況來舉例論證。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當時的共產黨人和軍事幹部,“一字不識和稍識幾字的占了百分之九十幾,而多識一些字的,例如讀過三幾年中學,進過黃埔軍校、雲南講武堂、蘇聯軍事院校的,隻有極少數,大學畢業生幾乎一個也沒有。”所以,當時社會上一些所謂的“知識分子”就認為共產黨是“無學有術”。毛澤東反對這種觀點。他認為,盡管黨內幹部可能讀書不多,但他們“曾經進過二十幾年的軍事大學和革命大學(即二十幾年的戰爭與革命),而那些大學教授和大學生們隻會啃書本(這是一項比較最容易的工作),他們一不會打仗,二不會革命,三不會做工,四不會耕田。他們的知識貧乏得很,講起這些來,一竅不通。”

靠槍杆子裏奪取政權的毛澤東深知武裝鬥爭的重要性,這就是他曆來非常推崇劉邦的原因。新中國建立後百廢待興的局麵,也讓他明白實踐、苦幹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不二法寶,這正是他反對隻讀書、讀死書的緣由。或許正是出於對章碣這首詩觀點的讚同,毛澤東曾多次試圖查清章碣的生平。建國後,毛澤東也是多次引用這首詩,並在1959年12月8日讓康生查找章碣生平。因不滿康生的查找結果,便在12月11日又寫信給秘書林克要求再查。實際上,曆史上關於章碣的紀錄的確不多,這點毛澤東也是清楚的。但愛其詩總想盡可能多地了解詩作者,所以他才不斷請人查找。毛澤東這種刨根尋底的求知態度,於今看來,仍有值得學鑒之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