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形而上學的或庸俗進化論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麵的觀點去看世界。這種宇宙觀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和永遠不變化的。……在中國,則有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而上學的思想,曾經長期地為腐朽了的封建統治階級所擁護。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01頁)“天不變,道亦不變”出自東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
夏因於虞,而獨不言所損益者,其道如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是以禹繼舜,舜繼堯,三聖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損益也。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漢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漢代廣川郡(今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廣川鎮)人。漢武帝即位以後,廣攬人才,多次下令各地推舉賢良才學之士到朝廷參加對策。董仲舒也在被舉薦之列。他曾先後回答了漢武帝的三次策問。這三次對策內容,就是著名的《舉賢良對策》,記載在《漢書董仲舒傳》中。上述引文是董仲舒第三次對策的一部分內容,大意是:夏朝沿襲虞舜,可是獨不說所廢止和增加的,是因為它的道完全一樣,所推崇的也都是忠啊。道的根本出自天,天不變,道也自然不變。所以,禹繼承了舜的道,舜繼承了堯的道,三位聖人相守不變是因為沒有必要采取糾正弊病的措施,所以也不說他們所廢除和增加的啊。“道”,即規則、準則、根本原理,在封建社會中其精義是“三綱五常”。“天”,指自然界的最高主宰。董仲舒認為,統治者是由天決定的,天既然是永恒不變的,那麼,因受天意建立的統治之“道”,自然也是永恒不變的。今天看來,“天不變,道亦不變”自然是代表董仲舒唯心主義哲學觀的言論。
1937年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後,中國頓時成為各種矛盾的集結點。在國內,民族矛盾取代階級矛盾成為主要矛盾的客觀變化並未被大多數人們意識到。同時,黨內仍存在著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實事求是者與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者的矛盾。從理論上正確認識和解決這些矛盾,給中國革命以正確的指導,就成為共產黨人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此,在精心研究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和前人研究成果之後,1937年八月,毛澤東寫就了這篇我黨思想史上第一部係統地、深刻地、翔實地論述唯物主義的專著——《矛盾論》。該文是毛澤東哲學思想體係中的重要著作,是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繼承和發展。全文以對立統一規律為主線,貫穿始終,又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建立了一個關於矛盾學說的邏輯體係。具體內容包括:一、係統總結人類的認識史,提出“發展是減少和增加,是重複”和“發展是對立的統一”兩種對立的宇宙觀,並對前一種觀點進行批判;二、提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問題。普遍性“其一是說,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其二是說,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特殊性即是說“各個物質運動形式的矛盾,各個運動形式在各個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各個發展過程的矛盾的各方麵,各個發展過程在其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以及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麵”都有自身特性;三、舉例論證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影響著其他矛盾、主要矛盾決定著事物發展方向的觀點;四、提出矛盾主要方麵和次要方麵的同一性和鬥爭性、二者可以相互轉化的問題,提醒廣大幹部在工作中正確對待,不要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