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現在“弛”一下,同誌們會清醒起來。過去的工作有成績,但也有缺點,主要是“左”的偏向。現在作一次全麵的總結,糾正了“左”的偏向,就會作出更大的成績來。
——《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一九四八年四月二日)(《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321頁)“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出自《禮記雜記下》:
子貢觀於蠟,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子曰:“百日之蠟,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雜記”篇主要論述諸侯以下至士之喪事。對於這個標題的解釋,船山先生認為:“記喪禮之變者及其小節,以篇策繁多,分為上下篇。謂之‘雜’者,記輯舊文,略無次序,又兼君、大夫、士而錯記之也。”簡而言之,因本篇論及內容錯雜,故名。因此,我們應該注意到,本篇雖以記述喪事為主,卻不局限於這個話題。上述引文就是例外。其大意是,子貢在觀看祭禮時,孔子問他快樂嗎?子貢答曰:“全國的人都像發狂一樣的快樂,我卻不知道祭祀有什麼快樂的?”孔子開導他說:“白天的祭祀,一日的恩澤,並不是你能明白的。弓拉緊不放鬆,民眾長期勞苦卻得不到修養,周文王和周武王也不能治理好。弓弦一直鬆懈著,民眾一直處於休息狀態,周文王和周武王也是治理不好的。弓弦有時拉緊,有時放鬆,民眾有勞作也有休息,這才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治理民眾的方法。”“張”,拉緊弓弦,引申為嚴;“弛”,放鬆弓弦,引申為寬。“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原指治理國家要寬嚴相濟,後用來說明生活和工作中要合理安排勞逸,也可用來暗指一種做人的修養和智慧。
進入1948年後,人民解放軍各路野戰軍相繼發起強大攻勢,取得了連連大捷。為了更好地統攬全局,毛澤東率黨中央於3月23日離開了戰鬥過十三年的陝甘寧邊區前往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26日,到達晉綏邊區領導機關所在地蔡家崖,並在此地作了八天逗留。其間,毛澤東同周恩來、任弼時一起聽取了邊區領導人賀龍、李井泉等人的工作彙報,並就農村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4月2日,就在毛澤東等人離開蔡家崖的前一天,毛澤東接見了《晉綏日報》編輯人員,就無產階級黨報的作用與任務、辦報的路線與方針、黨報工作者的學習和修養等問題同他們進行了座談。
作為黨的最高領袖,為什麼還要在如此急促的行軍中專門抽出時間同黨報工作者進行這樣一場談話呢?
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視宣傳和發動群眾工作。毛澤東在革命初期就從事過這兩方麵工作,積累了大量經驗。他認為,在進行宣傳工作的同時,除了利用黨內文件、會議外,報紙和廣播等時效性強、普及麵廣的輿論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作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晉綏分局機關報的《晉綏日報》,更是黨中央宣傳和發動群眾的輿論喉舌,辦好這份報紙,對晉綏邊區甚至是全國都具有強烈的輿論導向功能。出於這種考慮,毛澤東與《晉綏日報》編輯人員就這些問題進行了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