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節 第92章慶父不死魯難未已(1 / 2)

逮捕並嚴懲那些堅決反對和平、積極破壞和談、積極準備抵抗人民解放軍向長江以南推進的反革命首要。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戰犯不除,國無寧日。這個真理,難道現在還不明白嗎?

——《南京政府向何處去?》(一九四九年四月四日)(《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446頁)“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出自《左傳閔公元年》:

仲孫歸曰:“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對曰:“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

慶父是魯莊公的弟弟。莊公死後,其子子般即位。慶父欲篡奪君位,將子般殺死,另立閔公做國君。後來,閔公又被慶父殺害。因為慶父的多次作亂,使得魯國政局動蕩,激起了百姓的憤慨。齊國大夫仲孫湫奉齊桓公之命到魯國前來對禍亂表示慰問,回國後對齊桓公說:“不除掉慶父,魯國的禍難就不會結束。”齊桓公問:“如何才能除掉他呢?”仲孫湫回答說:“慶父一再製造魯國的內亂,必將會自取滅亡,您就等著吧。”後來發展的情形果然如仲孫湫所料。因民怨太大,慶父在魯國無容身之地,隻好逃到莒國。魯僖公即位後,向莒國索要慶父。慶父自知回國後沒有好下場,隻得在途中自縊。後把製造內亂的人比作“慶父”,用“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意指不把製造混亂的罪魁禍首鏟除,國家或社會就不會得到安寧。

以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為主的戰略大決戰勝利結束後,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在全國範圍內的勝利已經不需要太長時間了,腐敗的國民黨政府即將走向行將就木的生命終點。麵對急轉直下的不利局勢,甘冒天下之大不韙、棄和平於不顧、開戰端於國門之內的國民政府突然放出“和平談判”的空氣來。1949年元旦,蔣介石正式宣布“主動下野”,同時發表要求與中共和談的《新年文告》,向全國人民表達了“和平談判”的“誠意”。

為了盡快結束戰亂,減輕人民痛苦,建立民主聯合政府,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表達了願意同國民黨和談的誠意。3月26日,中共中央致電南京政府:和平談判於4月1日在北平舉行,中共方麵的談判首席代表是周恩來,代表團成員為林伯渠、林彪、葉劍英、李維漢(後又加派聶榮臻)。4月1日,由張治中為首席談判代表的包括邵力子、黃紹竑、章士釗、李蒸(後又加派劉裴)的南京政府和談代表團來到北平。從次日起,雙方代表開始交換意見,磋商、醞釀和談方案。

早在正式談判前,中共方麵就擬訂了和談的八項條件,即:一、懲辦戰爭罪犯;二、廢除偽憲法;三、廢除偽法統;四、依據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反動軍隊;五、沒收官僚資本;六、改革土地製度;七、廢除賣國條約;八、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接收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對於這些代表民意的提案,國民政府和談代表團均表示“條件太高”,不斷提出“修改意見”。特別是在“懲辦戰爭罪犯”的問題上,與中共方麵分歧最大。這種做法,顯然違背之前代總統李宗仁聲稱願意以中共所提八項條件作為基礎進行談判的做法,顯示出國民政府毫無誠信可言。就在和平會談的同時,蔣介石卻在浙江奉化指揮他在江南的殘餘部隊,經營著長江防線的構築,企圖以和談換取整軍備戰的時間,俟機反撲。更令人憤怒的是,就在南京和談代表團到達北平的同一天,南京六千多名愛國學生舉行示威遊行,要求實現真正的和平。國民政府不顧學生的合理要求,出動軍警鎮壓遊行,釀成兩人死亡、一百餘人受傷、多人失蹤的“南京慘案”。國民政府的種種做法,充分暴露了他們假和談、真內戰的麵目,更談不上為中國謀求和平之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