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奇情妙想——恐龍絕技後的探秘(7)(2 / 3)

“船帆”引發的謎案

異齒龍是25000多年前的一類似哺乳爬行動物,屬盤龍目。它的特征是,脊椎骨的棘從頸部直到尾部都強烈伸長,在背部中央達到最大高度。這些棘上肯定蒙著一層皮膜。形成一種縱行的“船帆”。

這種“船帆”是幹什麼用的呢?曾經有好幾種推測。

早在發現盤龍化石的柯普(1840—1896)認為:這種“船帆”是動物用來乘風破浪、漂洋過海的裝置。這意見遭到哈佛大學羅美爾教授的堅決反對。他認為:盤龍類根本不可能有很高的智慧去操縱這種“船帆”。如果一條船從前到後裝上這麼一麵僵硬的帆,目它就很容易向旁邊漂去。這種動物即使有深人水下的“龍骨”,它也可能被大風吹得肚皮朝天。

有人認為這種“帆”是一種保護裝置,這也是不可靠的。如果像另一類盤龍一楔齒龍那樣具備稍高的棘突,還可以設想目是用作強大的頸肌和背肌的附著點的,就像現代的牛似的。可是像異齒龍這樣過分伸長的“帆”,又能起多少保護作用呢?

也有人猜想它是一種偽裝,使這種動物能夠躲藏在植物叢中,這也沒什麼道理。正如羅美爾批評的:如果根本就沒有這些棘,躲藏起來豈不更方便些嗎?

那麼它也許是一種心理上的武器吧!使這些動物看上去又大又怪,以此嚇退侵犯它的敵人,就像我們現在還能看到的很多動物,當敵人侵犯的時候,豎起羽、毛像棘目樣。可是異齒龍的棘卻是一直豎在目兒的,所以這種說法也不能令人信服。

還有一種說法是偉大的古生物學家奧斯本(1857—1935)提出來的。羅美爾常常回憶起年輕時代的這件事(有一次,奧斯本問他’是不是注意到異齒龍與楔齒龍非常相似。奧斯本說:“它們太相似了,不同的隻是異齒龍有帆狀結構。”接著他又問羅美爾是否考慮過:它們是同一種動物,異齒龍是雄性個體而楔齒龍是雌性個體。羅美爾回答道:“您想得真妙啊,怪不得它們會絕滅哩!因為所有雄性都住在得克薩斯州,而所有雌性都住在新墨西哥州。早在二疊紀的時候,兩州之間還隔著一片遼闊的海洋。”

許多年以後,羅美爾認真地考慮了這個問題。他設想在這麵“帆”上布滿著豐富的血管,當它迎著太陽光的時候,能夠把輻射熱吸收進血流之中,並隨即循環到全身。當它要切斷熱源的時候,它隻要掉轉身子,用頭或尾端朝著太陽就行了。它甚至還可以利用這麵“帆”把身體內部的熱輻射出去。

最近,雷丁大學應用物理學係的兩位科學家,徹裏·布拉姆韋爾夫人和彼得·費爾格特教授,對異齒龍的“帆”作了一些計算,以便檢驗羅美爾的理論。他們發現:一隻大型的異齒龍要是有一麵“帆”的話,它隻需要80分鍾就可以使自己的體溫從26C的最低溫度上升到32C這樣一個活躍的溫度。反之,如果沒有帆狀結構,要升到32C,就要花205分鍾。

當其他的動物由於頭天夜晚的寒冷仍處於昏睡之際,對於一種食肉動物來說,上麵說到的那種活躍狀態顯然是大有好處的。他可以利用這種機會起個早,很方便地給自己抓一條仍在睡覺的四腳蛇當早點吃。相反地,異齒龍在白天的高氣溫裏,又能夠或多或少地隨意控製自己的體溫,具有迅速散發體熱的能力,這也一定有很大的好處,因為其他爬行動物在耐不過酷熱的時候,可以躲藏到陰涼的樹叢裏,而像異齒龍這樣的龐然大物,就很難找到藏身之處了。

這種動物或許還有隨意控製血液進人帆狀結構的能力,在夜間限製血液流人帆狀結構,就可以減緩熱量散發的速度。它們或許能夠通過神經係統或者內分泌的調節,來控製帆狀結構表皮顏色的變化。因此,當它們需要熱量的時候,就使皮膚的顏色變暗,這樣就可以吸收較多的熱量進人血流;當它們需要降低體溫的時候,帆狀結構的皮膚就變成白色,把可見光線全部反射回去,甚至能夠把光譜裏的紅外線也反射回去。

總之,由於有了這種帆狀結構,異齒龍就能夠比那些無此結構的競爭者和被捕食者,在每天24小時裏有長得多的活動時間,也使異齒龍在相當長的地質時期中目當成功地生存著。

盡管有這麼多優越的地方,它們還是在二疊紀的中期全部絕滅了。取代盤龍類的是獸·L類,它們並存了一段時期。獸孔類雖然沒有帆狀結構,但有更合適的生活環境,或者體內有較好的控製體溫係統,而不再需要那種笨重的外部器官。仍然能夠達到最大活動量,使它成功地生存了3500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