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那股異樣蕭瞳便不知道怎麼回事,所以他也就略一思索便不再理會,元神一說他也隻是聽師傅略略提過,也是懵懵懂懂。所以他隻得壓下心頭的疑惑,等師傅歸來再行詢問不遲。
由於藥浴熬體的時候那種非人的痛苦折磨,以及藥液中存在的血腥煞氣和殺伐之氣,對心智神魂或多或少都會造成一定的負麵影響,所以蕭瞳每天熬體完成之後都要花一兩個時辰的時間去誦讀道藏經典,淨化神魂、沉澱心性、剔透精神、明晰五感、圓融六識、消除內心浮躁。
蕭瞳當即不再遲疑,向藥堂外行去,腳步輕快,落地無聲。走出藥堂之後,蕭瞳長出一口氣,仿是心頭的鬱積陰鬱都消散了些。此時正是昊日當空,但卻毫無一絲灼熱悶熱之意。放眼望去,竹海清波,漣漪微漾,徐徐和風,夾雜絲絲涼意,如同細雨濛濛,迎麵微灑,整個人更顯神清氣爽、空明剔透了些。
蕭瞳深呼吸一下,便又向書房行去。這幾間紫竹精舍,包括藥堂在內一共就四間,藥堂在最左側,書房緊鄰。最右邊那間則是師傅的臥室,緊鄰那間則是蕭瞳自己睡覺的地方。房間布置簡單至極,師傅那間裏麵就隻有一個蒲團,而蕭瞳那間除了一張床之外,還有一條凳子,一個案牘,就別無他物了。繼蕭瞳記事以來,他們食的是奇花異果,飲的是晨露甘泉,這裏從沒生過煙火,一直無煙無塵無垢
,仿佛以融於天地,和周圍環境渾然一體,圓融、和諧、自然……
書房到不似藥堂那般內裏孕乾坤,就普通房間大小。說是書房,也就一個書架,上有十幾本道藏典籍,外加一張書案和一個竹椅,別無他物。
那十幾本道藏典籍皆是凡人所著,都是講的人與道,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倫倫理綱常,包羅萬象。雖不是什麼道法神通、修行秘笈,但誦讀卻能夠明心見性,醒神提精,使精氣神內斂圓融,和合為一,忘記一切不明不快,空明一切勿喜勿悲,以致消除心頭陰鬱鬱積,使心思純粹如一、剔透玲瓏!
所以這些典籍雖是凡人所著,但在修行界亦是十分出名盛行,被譽為修行築基之初必讀之啟蒙聖典。
其實在這兩三年來,蕭瞳已能夠將這些經書典籍倒背如流,但卻有很多不明郎朗的地方,有些又似明非明、似懂非懂。特別是那些有關於人倫倫理綱常的地方更是甚者了了,似是而非。他也問過師傅,不過那老頭卻不給他解釋,隻是一句‘你還小,有些東西不必明白,以後曆經世事後,這些問題你自會不明自明,浮世滄桑葬掉一切,也薈萃一切,到那時你想要不明白都難’敷衍了事。不過說這話時候,老頭一臉慈祥和藹,眼眸卻是深邃如星河瀚海,裏麵似有物換星移、日升月落、萬丈紅塵、世事滄桑、浮雲薈萃之景之象。而蕭瞳也隻是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師傅見了也隻是笑笑便不再多言,畢竟隻是幾歲的孩童,有些東西無法強加在他身上。
這些典籍有《真誥》、《枕中書》、《太真科》、《玄綱論》……
……
每本經書典籍都是以人為本,講人與道、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聯係與區別,究極天人合一,萬物本源,直指人心、人性,發人深省。或許這些典籍在那些大能者眼中對修行無上法沒什麼價值,但卻不會棄之如襤褸。因為它雖然不是什麼道法神通、修行秘笈,但卻直指人心、直麵人心。而修士修行實則就是上體天心,恪守本心,參悟法則,掌控天道,追尋虛無縹緲的道之極致。而這就是一個對生命、自然、宙宇的認識理解參悟明晰解讀,進而通過修行來實現生命的高層次進化的過程。所以那就好像黑夜中的燈塔,雖不能照亮航線,但卻指明一個方向,不至於舉目茫茫不知所歸而迷了方向。
修士求道修行好比苦海行舟,海水蒼茫,若無方向,永遠也不知何處是彼岸。若失了本心,就容易被各種物象幻象所迷,就如同凡人癡迷於海市蜃樓,明知不真不實,仍然對空中樓閣趨之若鶩,早晚走火入魔。所以這些經書典籍不管對凡人還是修士,都顯得彌足珍貴,這也是師傅要蕭瞳每天誦讀的極其重要的原因。
蕭瞳走至書架前,隨手取下一本典籍,確是《上體天道,下恪本心》(杜撰),來到書桌前坐在竹椅上即便開始了今天的最後一門功課。
“六合玄冥,天機渺渺,玄機深藏,綱常有度,天行無常,太極聖眾,行為處事,定、上表天道,恪守本心……
……
……
……法度深嚴,凝無極眾……”
童音稚趣,卻聲聲琅琅,莊嚴、肅穆、深邃……
傳出室外,融彙濛濛清風,流入漣漪竹海,飄向葳蕤蒼林,送到逶迤群山……
不知被誰聽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