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成就卓越並不艱難(3)(2 / 3)

也許,有很多人覺得,喬布斯離自己有點遠,那我們來舉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吧。

有一對夫婦靠在菜市場賣一些小菜賺錢度日。當他人都在抱怨賣菜賺不到什麼錢時,這對夫婦卻幹得熱火朝天,客戶源源不斷,早上進的蔬菜,到下午就基本都賣完了。可想而知,他們的小店要比其他人賺錢,而且,他們的蔬菜有一些還要比其他家的貴一些。

究竟他們賺錢的秘訣是什麼呢?難道是缺斤短兩?當然不是。讓我們來看看店主夫婦是如何做生意的吧。比如賣蘑菇,同樣是剛剛進回來的蘑菇,他們在賣之前,把蘑菇的根兒都給剪了,別人賣三塊五一斤,他們卻可以賣四塊一斤,而且買菜的人也願意在這裏來買;再比如賣一筐小白菜,別人是一筐擺在那裏,任顧客來挑揀。而他們是先從筐中把小白菜挑揀出來,把帶黃葉兒的都去除,然後紮成一小把一小把的,一般是一斤或是半斤一把,有人買菜時,直接拿走一把就得了;”還有一些細節的地方,比如來買菜的人帶了很多東西,店主夫婦都會主動幫忙找一個大的袋子,方便客戶提更多的東西。

方便了客戶就會取得巨大的成功,喬布斯清楚地告訴我們,他成功的秘密:因為你在其他任何地方都做不了你在“蘋果”可以做的事情。在那些電腦公司裏,工程學早就沒影兒了。在消費類電子產品公司裏,他們根本不了解軟件層麵的事情,所以你現在根本不可能在其他地方做出你能在蘋果公司裏做出來的產品。“蘋果”是唯一一家將方方麵麵全盤掌控的公司。

“沒有其他公司能夠造一台MacBook Air出來,因為我們不僅控製了硬件,我們還控製了操作係統,得益於操作係統和硬件之間的緊密互動,我們才可以實現目標。在Windows和戴爾筆記本之間就沒有什麼緊密互動可言。我們骨子裏就是一家消費品公司,生死存亡掌握在消費者的手中,他們才是我們關注的對象。我們覺得自己的工作就是對整個用戶體驗負責。如果表現不及格,那就是我們的錯。”

喬布斯不僅關注技術的完美,而且更加重視人性的需求。”楊艾祥這樣評價喬布斯。做出的iPod和iPhone,外形秉持了“蘋果”一貫的“酷”時尚,操作上卻更簡單實用,沒用過蘋果產品的人都能習慣。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喬布斯重回“蘋果”後,給每個產品都加了一個“i”。iMac、iPod、iPhone,再到如今的iPad,“i”不隻意味著internet(互聯網),還意味著人性(humanity)——這些產品都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而誕生的。

贏家懂得分享成功

“合作是一種智慧,一種實現雙贏的智慧。翻開曆史的畫卷,我們可以發現:但凡成功之士都是會合作的智者,因為合作才能雙贏。”

在當今社會裏,企業分工越來越細,任何企業都不可能獨立完成所有用戶的需求,他所能實現的僅僅是用戶需要的一部分。因此,合作與雙贏成為企業的一個重要文化因素,它要求企業分工合理,找準自己的定位,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

喬布斯收購了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後,計劃將計算機的夢想延續到動畫世界。他反省自己的失敗,認識到什麼才是觀眾想要的,而不僅僅是自己想要的,還有如何與別人合作,順應行業潮流。

1997年回“蘋果”後,喬布斯學會了合作,也懂得了雙贏的意義,他同意讓微軟投資“蘋果”走出財務虧損危機。直到後來,他願意做出各種退讓,第一款iPod因為不兼容windows,一年時間隻賣出了10萬台,隨後,“蘋果”做出了音樂管理軟件iTunes,並完全與windows係統兼容,最終才讓iPod的年銷量在2004年達到826萬部。

喬布斯總是邀請其合作夥伴以及他的產品一起登上舞台。2005年9月,喬布斯在一次演講中宣布,麥當娜的所有相冊都可以用iTunes欣賞。這位流行巨星突然通過網絡攝像頭出現在舞台屏幕上,並與喬布斯開玩笑,說她已經厭倦了不能下載她自己的歌曲。無論是一位藝術家,還是行業合作夥伴,如英特爾公司、福克斯公司或者索尼公司,喬布斯經常與那些對蘋果公司的成功有所貢獻的人分享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