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是古代文人研磨和儲存墨汁的工具,源遠流長,各式各樣的硯,以及它們演進的過程更反映了曆朝曆代的生活文化。除了作為實用的工具外,硯更有著深厚的藝術價值。
硯的曆史
硯是我國特有的文書工具。作為墨的研磨工具,毫無疑問,它是在筆墨問世之後才來到我們這個世界上的。
1975年,在湖北秦代墓地出土了木牘、墨和硯石。這表明,最遲在戰國時期便已經有了硯。因為那時人們已開始用墨和筆把字寫在簡牘上,硯的出現,自然是適應了這一文化發展的需要。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硯一直是配著硯石磨墨的。因為當時使用的是天然墨或半人工墨,還不能直接在硯石上研磨成墨汁。到了漢代,出現了鬆煙墨,後期更用紙來書寫。這一切促進了硯的發展和變化,硯石開始不用了,而是用墨錠直接研磨,硯上也有了裝飾的花紋。
漢代的硯,多數是圓形,而且有三隻腳。漢代的硯除了石硯外,還出現了陶硯。魏晉時又出現了瓷硯、銅硯、鐵硯等品種。而陶硯一直沿用到隋唐時期。
隋唐時的硯台,其形體呈現出多樣化,有圓形、三角形、龜形、箕形等樣式,最流行的是圓形和箕形,並僅有一條或兩條腿。硯麵不再像漢晉時,僅僅稍微凹下來,這時的硯凹下得較深,而且不分硯池硯堂,為的是能儲存較多的墨,這也許是由於唐代書法藝術的影響和需要所致。五代時期,硯的形製有了重大變化,沒有腿的平台硯開始出現了,而且開始在硯台上刻寫銘文。唐代的硯台仍以陶質為主,唐中期以後,石硯開始流行。宋代,陶硯完全讓位,石硯占據了主流地位。由於產地越來越多,人們開始注重石料質量,並形成了端硯、歙硯、澄泥硯、洮河硯為最著名的四大名硯。
宋代時我國雕硯工藝史的輝煌時代。石料的精心挑選,為雕刻藝術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一些名貴硯台,還特別講究石眼,所謂石眼,就是利用硯石本身固有的斑點,經過人工巧妙雕飾後,所表現出的風格與形象。如果一塊硯台,鑲有趣味天成的硯眼,少則增值數倍,多則價值連城。
據古書記載,有一個讀書人在市場上看到一方硯台,硯麵上有個豆粒大的凸麵,中間有一小黑點,四周密密環繞著無數濃淡相間的暈紋,形狀恰如八哥鳥的眼睛。這便是不可多得的硯眼。那位秀才一看到這方硯台,便愛不釋手,試圖買下。但因賣家太高,討價還價之後,仍未成交易。那位秀才隻好惋惜地把硯台輕輕放下,搖搖頭走了。那位秀才回到家中,還是對那塊硯台放心不下,於是便取出賣主所要的銀兩,要立即去把硯買回。誰知他剛要出門,隻見那位賣主卻興衝衝地跑上門來,手裏捧著那方硯台。秀才接過硯台一看,與方才自己要買的那方硯台已大不—樣了。原來,賣主以為秀才之所以不買那方硯,是因為有那塊石眼礙事,所以特地磨平了。秀才一聽,連連叫苦,但木已成舟,再無補救辦法了。賣硯人自然也是後悔不及。這個故事足以說明硯眼的難得與貴重。
明清兩朝,硯刻藝術可以說是達到了頂峰。這一時期的硯式沒有定型,根據石料的特質,因材施藝,使所雕硯台,幾乎塊塊獨具匠心,巧奪天工。而且這一時期的不少文人還親自刻寫硯銘,增添了硯的藝術價值。文人墨客之所以如此好硯,—個重要原因,便是筆、紙、墨的使用周期較短,必須頻繁更置,而一方硯台,如無其他情況,可伴人終身。所以在“文房四寶”中,又有以硯為“第一寶”之說。
建國以來,我國硯的製造業有了空間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地生產的著名硯台有: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江西婺源的龍尾硯、甘肅卓尼的洮河硯、山西新絳的澄泥硯、河南洛源的天壇硯、寧夏賀蘭山東麓的賀蘭硯、山東的魯硯、河北易縣的易水硯、江蘇吳縣的藏書硯、江西玉山的羅紋硯、江西星子的金星硯、江西修水的修水硯、吉林通化的鬆花硯、山西五台的五台硯、江蘇揚州的漆硯等,可謂五彩繽紛,琳琅滿目。
近代以來,由於墨汁的廣泛采用,各式墨合、墨鬥的大量製作,而使用硯台磨墨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但是展望未來,“文房四寶”之一的硯台作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依然有著經久不衰的魅力。
斯落妖龍做硯石
很久很久以前,鄱陽湖裏有一條巨龍,它的名字叫“斬尾龍”,平日裏經常殘害附近的黎民百姓。每年清明節,斬尾龍都要到歙縣問政山它母親的墳墓上祭奠一番。有一年,它帶著它的九個兒子——紅龍、赤龍、紫龍、白龍、黃龍、青龍、烏龍、綠龍和花斑龍一同去掃墓。十龍—起出動,隻見風雨交加,電閃雷鳴,鄱陽湖大浪滔天,湖水紛紛湧出湖堤,向著徽州方向奔湧而去。霎那間,從鄱陽湖到徽州的地段,全都淹沒在一片汪洋之中。
正值張天師在齊雲山一帶雲遊,看見眼前景象大吃一驚,以為又是什麼妖怪在興風作亂,於是拿來斬妖劍,拔地而起,從雲頭向下視察。隻見齊雲山南麵閃閃發光,亮色愈來愈近。張天師舉目定睛,發現那發光之處正是斬尾龍父子的龍珠,隨即大怒。
一會兒功夫,斬尾龍已來到齊雲山上空,並嗅到了張天師的仙氣,便回頭對其九子說:“這裏有仙氣,孩子們快走。我的尾巴就是被他斬斷的,你們的爺爺也是被他加害於鎮妖井底。”正在這時,隻聽見早已在雲頭等候的張天師大喝一聲:“妖孽,還不快快束手就擒!”說話間手起劍落,已將斬尾龍砍成九段。並將龍頭甩到歙縣溪頭,身體甩到祁門,龍爪等扔到—個山腳下,這個地方後來就叫“九龍坳”,而這些殘肢碎體後來都變成了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