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斬尾龍除去之後,張天師又將紅龍、赤龍和紫龍一一斬首。此時的齊雲山已經是一片血海,龍血順著齊雲山向海陽、萬安、岩寺等地流去。經過之地的岩石都被龍血浸潤,變成了紫紅色。其他六龍見勢不妙,紛紛倉惶逃跑。其中小白龍和花斑龍向黃山方向逃去,張天師將花斑龍斬首在黃山桃花溪,花斑龍後來變成花崗岩,所以黃山的岩石以花崗岩為主。小白龍從黃山逃往安慶,被一位大仙收服,然後變成了白色的大理石,所以安慶的大理石很出名。黃龍逃亡杭州西湖,也被收服,西湖後來就有了—個叫“黃龍洞”的地方。
烏龍則逃到了江西,張天師一路追趕,趕到龍尾山時,發現烏龍正藏在芙蓉溪裏,遂抽出寶劍,舉劍就刺,不想隻斬去烏龍的—截尾巴。烏龍頓時鮮血淋漓,跪地求饒:“張真人,我本性善良,隻是父親叫我作惡的。”張天師看烏龍真心悔改,於是正色道:“今日且留你一條生路,也好叫你家煙火常續。日後必不能再度作惡,殘害百姓。”烏龍謝過張天師,就往懷玉山方向逃去。不想剛到懷玉山,就被觀音菩薩用羅裙收服在山腳下,化成了“羅紋硯石”,而被斬落在芙蓉溪裏的那半截尾巴也變成了精美的硯石——龍尾石。
張天師追趕青龍和綠龍到歙縣後,發現觀音菩薩已在那裏等候多時,觀音菩薩說:“不必追趕了,我已將它們鎖在了‘龍王尖’。”據說,後來人們常說的歙石中的極品“廟前青”就是由它們變的。
陶淵明與金星硯
金星硯是硯台中的名品,產於江西廬山腳下的星子縣。
據傳說,第一塊金星硯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親手刻製出來的,那是公元317年的事情。
那年,陶淵明來到一個叫彭澤縣的地方作縣令,每月可掙到五鬥米,這在當時,是比較微薄的工資。有一天,上邊派人來到彭澤視察。按當時禮節,陶淵明要衣冠整齊地出城親自迎接。陶淵明早就聽說派來的這個官員—貫狐假虎威,搜刮百姓,因此很不情願與此人打交道。私下裏,陶淵明對縣衙的同事們說:“我怎麼能為了五鬥米,向這個鄉裏小兒點頭哈腰呢?”—氣之下,就在那位官員來到彭澤的前天夜裏,帶上家眷行李回到了故鄉——星子縣溫泉陶村,從此過起了隱居生活。因為他家門旁邊有五棵參天的大柳樹,陶淵明於是便自稱“五柳先生”。
一日,陶淵明在駝鈴山下漫步,一個偶然的機會,拾得—塊玲瓏剔透的青石。當時,他如獲至寶,愛不釋手,揣回家中。經過數日研磨琢磨,竟刻成—方精美的石硯。從此,他便用此硯寫詩作賦,著名的《五柳先生傳》就是用這方硯台寫成的。後來,當地的一些工匠得知此事,便紛紛上山采石,開始了雕刻石硯的工作。也不知是誰出的主意,把這—帶出產的石硯叫作“金星硯”。由於第一塊金星硯是陶淵明製造的,隨著陶淵明名聲的越來越大,金星石硯也漸漸為天下文所景慕。
宋朝時,廣東的端硯、歙州的歙硯早已名聞天下,譽滿中原,可是,當大學者朱熹在廬山腳下的白鹿洞書院講學時,曾為得到—方金星硯而詩興大發;民族英雄嶽飛曾珍藏過金星硯,傳於後世;連宋徽宗皇帝也稱金星硯為“硯中之魁”,足見金星硯在當時影響之大。
現在,金星硯作為江西省星子縣的著名傳統手工藝品,隨著生產的發展和工藝水平的提高,產品已暢銷全國各風景名勝旅遊點。1981年,金星硯獲江西省優秀產品獎,現已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國。古老的傳統工藝產品,正在彰顯中華文化,綻放出新的光輝。
盤穀藏寶硯翠柏盡扭枝
河南省源縣北有座寺院叫盤穀寺。這裏曾是唐代隱士李願隱居的地方。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著有《送李願歸盤穀序》一文,盤穀隨之名聲大噪。盤穀寺後麵群峰聳立,大山深處盛產一種石硯,這便是有名的天壇硯。
在這裏,你會看到一種奇觀,滿山鬆柏青翠欲滴,或紮根於石縫之中,或倒掛在懸崖之上,但幾乎所有的柏樹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棵棵頂梢向回盤旋,蔚為奇觀。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盤穀扭枝柏”。關於這種扭枝柏,還有—個神奇的傳說。
唐朝時,有一賢士名叫李願,因不滿當時朝政,來到盤穀隱居。他與當時著名文學家韓愈是十分要好的朋友。韓愈曾把自己心愛的一塊天壇硯贈給他,作為紀念。這塊寶硯,似馬蹄狀,紫紅如玉,有數條金線相通。石中花紋,有如驚濤駭浪。波濤之上,有一匹駿馬氣宇軒昂,踏波回首。隻要用口一嗬,便有晶瑩水珠滲出,立可研墨。李願把這方石硯視為至寶,終生珍視直至垂危之際,才將此硯贈與盤穀寺的老和尚。不料李願留下的這塊寶硯卻生出了許多風波和故事。
盤穀寺內的老和尚,將李願贈給的這塊寶硯,視為鎮寺之寶,平時總是秘不示人,連寺裏的小和尚們都難得一見。久而久之,寺內寺外的人都在議論這塊寶硯,然而誰也沒有看見過,所以關於這方寶硯的話,則越傳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