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寶硯能自動湧泉,任你怎麼用也不幹。”
“那寶硯是個聚寶之物,放進糧食吃不完,放進金錢花不盡……”
後來有人竟說那塊寶硯具有魔力,如何如何富於變幻……
真是樹大便招風,這些無頭無腦的傳聞,把一些貪心之人勾引得垂涎三尺,晝思夜想,並發誓非把此物弄到手不可。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天壇山下來了個河東節度使,此人便是後來有名的“兒皇帝”石敬瑭,別看此人是一介武夫,卻是個貪婪狡詐之徒。盤穀寺藏有寶硯的消息傳到他耳朵後,他便立刻派這一帶的地方官——一個叫李司馬的人來到盤穀寺,搶奪寶硯。
這一天,李司馬帶領一些人馬來到了盤穀寺,找到了寺內的一位老和尚,單刀直入地說:“聽說寺內有塊鎮寺聚寶硯,能否讓我瞧一瞧?”
主持回答道:“硯是有一塊,但並非什麼聚寶硯!”
“那好,趕快拿出來吧!”
“對不起,今天不行!”
“為什麼?”
“這硯乃是本寺鎮寺之寶,早年立下規矩,由主持長老收存,其他人不知道藏在哪裏。今日主持長老上山采藥未歸,隻好請改日再看了!”
“那好,告訴主持長老明日我非看不可!”
主持長老回到寺內,得知此事,大吃一驚。心中暗想,這些強盜,分明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重兵駐在山下,怎麼會隻為一看寶硯了事,分明是來搶寶硯。這便如何是好,老主持急得團團轉,—夜未合眼。
第二天,天剛亮,隻見一個小和尚來報,“不好了!師傅,山下有兵來了!”
老主持心想,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於是急忙打開櫃子,包好硯台,背上采藥簍,領著一個小和尚,便上了山。
山下追兵一邊呐喊,一邊追趕。老主持慌亂之中,又“咕咚”一下跌了個跟頭。小和尚趕緊上前扶起師傅。老主持上手拽著柏樹枝總算爬了起來。老主持手拽著柏樹枝,望著腳下重重疊疊的山石,忽然心生一計,何不將寶硯暫時藏在大山之中,作個記號,過幾日等賊人走了再取回,這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嗎?於是師徒二人急忙把寶硯埋在山石之中,在藏硯之處,把柏樹扭殘—枝以為記號。然後順著盤穀絕壁處的一道石縫暗道上北山去了。
李司馬一夥進入盤穀寺內,把寺內翻了個底朝天,也未搜到寶硯。正在追問主持去向,卻有人報說有兩個和尚已從盤穀西溝向北去了。李司馬趕緊帶兵去追趕,到了西溝,隻見懸崖峭壁,並無一人蹤影。李司馬無計可施,放火燒了寺院,灰溜溜地回去了。
第三天,老主持深山歸來,見寺院雖遭兵火,但由於眾僧及百姓相救,損失尚不算大。得知李司馬確實回去了,才又帶上小和尚上山來尋寶硯。但是,奇怪的是,滿山翠柏都成了扭殘的枝條,再也認不出他們扭過的是哪棵樹了。
後來有人在這山中找到了能製硯的石料,據說是那塊寶硯變的。
歙硯的傳說
歙硯,以產於歙州而得名。歙州大量生產硯石,是從唐朝開始的。唐朝時,歙州管轄的範圍有:今安徽省的歙縣、休寧、祁門、黟縣、績溪和江蘇省的婺源等縣。而硯石主要是產於歙縣、祁門、婺源等地,而以婺源的為佳。
關於歙硯的發現及開采,還有一段生動有趣的傳說呢!
相傳在唐朝的時候,離婺源的龍尾山有五公裏左右,有個叫裏官亭的小村子,住著—位姓葉的獵人。
一天,他背上弓箭,來到野外打獵。為追捕一隻受傷的野獸,來到了龍尾山下。野獸一閃身,鑽進了茂密的樹林中不見了。葉獵人不得不停下馬來,稍事休息一下。—抬頭,猛然間發現眼前不遠的小溪上籠罩著五彩祥雲。山頭有幾抹白雲漂浮遊蕩,景色十分宜人,不由得看入了迷。於是,他便下得馬來,在小溪邊來回信步走著。走著走著,無意中又發現這裏的石頭和別處的不一樣,看上去像鐵一樣結實,又像玉一樣細膩,表麵又如同研磨過的珠寶那樣光滑;那些石頭上還可以看到清晰的不同顏色的紋理,有的還鑲嵌著閃閃發亮的金星。
他好奇地隨手撿起一塊揣回家裏,並作為傳家的寶物留給子孫。
也不知過了多少代,多少年。這一代,葉獵人有個後代終於成為秀才,成為鄉裏的讀書人。這位葉秀才決心要把祖宗傳下來的這塊寶石雕成硯台,以作紀念。葉秀才四處打聽,終於請來—位技藝高超的雕工。
雕工見了這塊石頭,先是一驚,接著便是連聲稱讚道:“寶石!真是一塊人間少有的寶石呀!”說罷,又把那塊石頭拿在手中,仔細看了—會兒,琢磨來想過去,最後胸有成竹地說:“我一定因石取勢,刻出—塊蛟龍吐水硯來!”
沒過幾天,雕工果然把一方蛟龍吐水硯刻好了,硯台上的兩顆金星正好刻成了蛟龍的一對眼睛,顯得炯炯有神,熠熠生輝。最令人奇怪的是,那硯台上刻的蛟龍的嘴裏還時不時地冒出一串串水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