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硯裏有乾坤(2)(1 / 3)

葉秀才見了,異常高興,重重賞了那位雕工。從此,葉秀才每日裏便用這方硯台寫字作畫。

葉秀才得到寶硯的消息在鄉裏不脛而走,很快傳到了歙州太守的耳朵裏。太守和隨從親自登門拜訪了葉秀才,見到此硯果真品質不凡,便出了個高價,收買了這方寶硯,之後,輾轉獻給了當時的南唐元宗皇帝李璟,也就是著名詞人李煜的父親。

李璟雖為一國之君,但吟詩作畫,也是行家裏手。如今得了這方寶硯,其興高采烈之態,自不必說。這一天,他正欲命左右往硯池內注些水來,一邊親自研墨一試其優劣,隻見那硯上的龍嘴裏不知什麼時候已滲出一串串晶瑩的水珠來。李璟當時也顧不得一國之主的尊嚴,拍案叫絕:“寶硯!寶硯!真真神龍寶硯!”高興之際,乘興揮筆寫下了“歙硯甲天下”五個大字!

後來,為了大量生產歙硯,以供宮內使用,在歙州設置了“硯務官”。經當時歙州太守舉薦,一個名叫李少微的傑出硯工當了第—任硯務官。從此歙硯得與端硯齊名,並開始大批量生產了。

歙硯以雕琢精細,紋理奇特,質地細膩,發墨益毫,嗬氣可研等優點而久負盛名。自開采問世以來,為曆代文人所珍愛。在宋代,著名書畫家米芾藏有一方珍貴的歙硯,竟用它換得一座豪華宅邸。著名書法家蔡襄把歙硯視為價值連城的“和氏璧”一樣珍貴。

歙硯又稱龍尾硯,這是因為歙硯的大多數硯石均采自江西婺源的龍尾山。而當時的婺源又隸屬於古歙州。天然生就的紋理和獨具特色的雕刻藝術,可以說是歙硯區別於其他名硯的特點之一。歙硯的硯品十分豐富,但大體上可分為四類:金暈石、金星石、眉子石和螺紋石。金星石曆來被推為上品,金星呈穀粒狀,融結於硯石中,多者如秋夜星空,少者亦二三百粒。而且久研不退,越研越亮,堪稱硯海明珠。

“眼中丁”與子石硯

據宋史記載,有個叫丁謂的人機敏強記,詩畫琴樂無不通曉,但卻為人狡詐。

傳說丁謂任參知政事(副宰相)時,常常拍名相寇準的馬屁。有一次參加宴會時,寇準的胡須沾上了醬汁,丁謂竟然殷勤的起身為他拭去,被寇準當場嘲笑道:“參知政事是國之大臣,怎麼也要為長官擦胡子?”嗆得丁謂一臉狼狽。後來丁謂和太監狼狽為奸,把持朝政。當時老宰相寇準尚在朝中,丁謂深知寇準為官公正,剛正不阿,便用計謀將寇準排擠出京城。丁謂的所作所為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不久,民間出現了一首民謠:“欲得天下寧,須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歌中的“丁”,指的就是丁謂。於是,“眼中丁”的說法逐漸流傳開來。

丁謂也喜歡收藏各種奇珍異寶。任宰相時,聽說端硯聞名天下,隨即囑托好友,四處鑽營,最後終於與端州知府交好,並托他為自己搜求佳硯。

有一天,端州一硯工外出尋硯,遠遠望見前方水潭之中有白鶴翹首駐足。於是差人潛入水底看個究竟。探得水下有一塊孤石,大小有如米斛。硯工覺得甚是奇怪,心想石上有白鶴駐足,應該是塊奇石,便將此事稟報給了端州知府。

知府也感到奇怪,當即調集數隻漁船,將石頭從水中撈出。翻轉圓石,隱約聽到石內有流水聲。硯工看後大喜,向知府說道:“相傳天產至寶滋蔭此潭,此寶孕育於崖石,其祥瑞之氣散衍為文字。此石內必有寶石藏於其中。”知府便命人將圓石剖開,頓時有一泓清水從石中泄出,內有鵝卵子石一塊,色如紫玉。知府大喜,把寶石交給硯工,命其將寶石一剖為二,製成兩方佳硯。過了幾天,佳硯製成,知府即派人將其中的一枚送給了丁謂。

丁謂見硯,欣喜萬分。但當聽說尚有一枚硯台在知府處時,又心生貪念,便寫了一封信質問知府:“此硯應有兩枚,你莫不是想效仿劍師鑄幹將、莫邪二寶劍,而自留莫邪劍的舊事?”知府回信說:“天下至寶,不可集中於一家。”又托言自己隻是一時喜好,待卸職後自當將另一方寶硯原物當麵獻呈,這樣,丁謂才沒追問。

丁謂狡詐欺罔,在真宗朝營建宮觀,偽造祥異。後因負責營造真宗寢陵時,擅移陵址罪,被解除宰相職務,家產悉數充公,那枚子石硯也由此而不知去向。

包拯擲硯

北宋時期著名的文臣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在廬州當知縣時,執法不避親黨。在開封時,開官府正門,使訟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訴曲直,杜絕奸吏。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則把他當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包拯少年時便以孝聞名。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進士,當時28歲。後被任命到建昌(今江西永修境)縣、監和州(今安徽和縣)當官,但他都以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去為由,辭官歸養。直到雙親相繼去世,守孝完畢,才在親友的勸說下為官,這段時間前後達十年之久,故以孝行聞名鄉裏。之後,又先後出任天長縣(今屬安徽)、端州(今廣東肇慶)等地地方官。因政績卓著,回京升任監察禦史。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享年64歲。朝廷賜官吏部尚書,諡孝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