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硯裏有乾坤(2)(2 / 3)

相傳包拯任端州知郡事時,聽說曆任地方長官借進貢端硯為名盤剝百姓,硯工苦不堪言。為探尋究竟,便穿上便服,約當地一名開明紳士徐樂天,一起前往硯工最集中的地方黃崗村了解硯工的生活情況。走至一處,聽茅棚中叮當之聲不絕於耳,進去一看,隻見硯工們三三兩兩,正在鑿硯坯、刻圖紋。茅棚破爛不堪,硯工們更是麵黃肌瘦,衣衫襤褸。

包拯深感不安,回到衙門,便立即向經辦貢硯的官員了解情況。原來,上麵規定,端州每年隻向宮中供奉十塊端硯,但地方官吏卻層層加碼,擴大貢硯數目,遂使硯工苦不堪言。包拯聽後大怒,即刻張貼告示,儆戒官員、士紳不得任意擴大貢硯數目,不準向硯工攤分工錢。這份告示反映了群眾的心願,開明士紳也表示擁護。

傳說,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滿離開時,船出羚羊峽,本來風和日麗的天氣卻突然狂風驟起,水麵波浪翻騰,濁浪排空。包拯事感蹊蹺,心想莫非手下人背著自己私受賄賂,藏於船上?立即查問手下人,原來端州硯工為了表達他們對包公的敬仰,提出要給包公送硯的要求,於是沒有稟報便收下了。包拯命人取來端硯,看都不看一眼,便拋入了江中,刹時風平浪靜,雲開日出。後來,在包公擲硯處便隆起了渚州,這就是如今的硯洲島。包硯的那塊黃布順流而下,在不遠處的西江邊也形成了一片黃色的沙灘,這就是現在的“黃埔沙”。當地人據此傳說在硯洲島上建起了一座包公祠,至今猶存,且香火不斷。這即是西江二十景之“硯渚清風”。

擲硯止蛙聲

宋朝,有一位大書法家叫米芾。他是湖北襄陽人,因此人們又稱他為米襄陽。他的書法各體均精,尤其擅長行書。在當時和書法史上,與蔡襄、黃庭堅、蘇軾一起,被稱為:“蘇黃米蔡”。

米芾能成為著名的書法家,主要是由於他學習書法異常刻苦。他自己曾說,平生寫字的紙恐怕有十萬餘張。冬天,硯都結上了冰,手指凍得彎不過來,還是筆耕不輟。

那年,米芾來到安徽無為州做官。常言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米芾當然離不開練字。於是,他便在屋外搭個亭子,天天在這裏練字。

米芾練字,有個習慣,從不閉門謝客,人來得越多,他便練得越有興致。起先,當地人曉得他寫字寫得好的人不是很多,所以人來得較少。但漸漸地,知道他寫字寫得好的人多了,來看的人也就多起來了,常常把小亭子擠得嚴嚴實實的。一些官僚政客、財主紳士們雖然對書法一竅不通,但為裝風雅,講門麵,也湊到亭子裏來,一邊是為了湊熱鬧,—邊也想找個機會要上幾幅字畫。

這一天,當地幾個文武舉人、富商、財主好像有了約會似的,先後陸續來到了亭子。這三方麵人士,一個個厚著臉皮,腆著肚子,站在米芾練字的桌旁,—邊看著米芾寫字,一邊自充內行,絮叨不止。

一個文人阿諛說:“真是筆走龍蛇,龍飛鳳舞,剛勁有力。米先生的字寫得好,真是名不虛傳。”

一個武舉人奉承說:“刀光劍影,上下翻騰。就像我在演兵場揮刀舞劍一般,真是滴水不進,風雨不透啊!”

一個富商溜須說:“每個草字如錠錠銀子般,閃人眼目;行行楷書像塊塊金磚一樣,耀人眼目。米先生,你說可是?”

一個財主拍馬說:“財是精神糧是膽。米先生的字寫得比王羲之差不了多少,從今後,憑這般本領可不愁錢糧啦!”

……

阿諛奉承,嚷成一片,搞得米芾心煩意亂。他平素秉性耿直,為官清正,光明正大,看到這群市儈濁物,便像吃飯吞了蒼蠅一樣惡心。別說向他要字畫,就是一張白紙,米芾也不願送給他們,怕的是因此玷汙了自己的清白。

這時,剛好亭子旁池塘裏的青蛙“呱呱”地鼓噪齊鳴。米芾當時眼睛—亮,心中暗想,我正好沒法打發走這些濁蟲,何不借機行事。隻見米芾把一張白紙展開,提筆蘸墨,在上麵寫了個“止”字,然後用這張寫有“止”字的紙,包上硯台,向池塘裏擲去,並高聲說道:“呸!又不是你娘老子的生日,誰讓你們這樣,呱呱地叫個不停!”

“咕咚”一聲,硯台落入水中。水中的蛙聲頓時停止了。一些官僚政客、財主紳士們的嘈雜聲也停止了。那些人愣了—會兒,仔細—想,米芾的話裏有話,他們互相你瞧瞧我,我瞧瞧你,討個自找沒趣,十分尷尬。

有位武舉人還算聰明,自找台階下坡說:“哎呀,到了練武的時間了,我得走了。諸位,失陪了,失陪了。改日見,改日見……”說罷,走了。

接著,一個跟著一個,走的走,溜的溜。米芾也不相送,照舊練他的字。

從此,“練字亭”被當地人稱為“擲硯亭”。池塘的水由於墨染,也變黑了,人們就叫它“墨池”。

這個練字亭,或者叫做“擲硯亭”,就座落在如今的安徽省無為縣圖書館院內。據說,直到如今,附近池塘裏的青蛙還是不敢長時間的鼓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