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硯裏有乾坤(2)(3 / 3)

呂道人製澄泥硯

澄泥硯是中國的“四大名硯”之一。在宋代眾多製作澄泥硯的硯工裏麵,呂道人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製作的澄泥硯“質堅如石,可以試金”,但又溫潤宜墨,磨出的墨汁光亮如漆。

相傳呂道人早先並不製硯,而是以製墨為主。但是他製作的墨並沒有什麼特色,後來便想改學“煉金”之術。他離開故裏,四處拜訪名師,終於在常山遇到一位異人,得以相傳“煉金術”。回到家後便建爐搭灶,依法燒煉起來。但不知為何,金子沒有燒煉出來,卻得到一些類似磚塊、石頭一樣的東西。呂道人一籌莫展,雖然依舊堅持不懈,但還是屢屢失敗。一天,他靈機一動,心想:我原是製墨的,對文房用具都有些了解,既然製墨不成,何不以“煉金”之法改製硯台呢?沒想到經過多次試驗,終於將澄泥硯燒製成功。

宋人米芾在《硯史》中說:“有呂道人陶硯,以別色泥於其首,純作呂字,內外透;後人效之,有縫,不透也。”呂道人製作的澄泥硯,“取之於水而成之於火”,頗似中國道教的煉丹術,“水中取泥譬若生藥,火中成硯終似結丹”。這樣製作的硯在燒製時不會產生任何氣泡和微小的裂紋,其密度和硬度都非常適合研磨和發墨。而且經呂道人製作的硯,在硯首上都刻有—個“呂”字,以示和別的硯相區別。

呂道人製作的澄泥硯終於名揚天下,但是他高超的製硯方法卻沒有流傳下來。所以他死後,其製硯之法也就失傳了。曾有人用十萬錢來搜購他製作的硯,卻不能得,以至於後來竟出現了假冒的“呂”字硯台。

嶽飛愛端硯

在曆代名人所用過的端硯中,抗金英雄嶽飛的端硯恐怕最富傳奇性了。

據清人梁紹壬所著的《秋雨庵隨筆》記載嶽飛使用的端硯“硯色紫,體方而長,背鐫‘持堅、安白、不磷、不淄’八字,無款”。沒有題款,怎見得是嶽飛的硯呢?原來在嶽飛遇害一百年之後,宋末愛國詩人謝枋得不知從哪裏買到了這方硯。他一看硯銘,發覺硯銘的字體很熟悉,於是找出了家藏的嶽忠武(嶽飛)的墨跡,一對照,證實硯銘是嶽飛所書。嶽飛的硯銘顯示他抗敵衛國的意誌,絕不動搖,操守清白,表明他在對敵鬥爭中堅韌不拔,絕不與投降派同流合汙的心跡。

謝枋得是個有心人,他為了使後人能認識和妥善保藏嶽飛這方硯,在硯背刻上一行字。

“枋得家藏嶽忠武墨跡,和銘字相若,此蓋忠武故物也,枋得記。”

謝枋得與民族英雄文天祥是同榜進士,兩人意氣相投,交情甚篤。謝枋得對文天祥的品德深為敬重,就在文天祥起兵抗敵的前兩年,他不惜割愛,交珍藏的嶽飛硯贈給文天祥,文天祥在硯背上鐫銘以記此事:“嶽忠武端州石硯,向為君直(即謝枋得)同年所藏,鹹淳九年(公元1273年)十二月十有三日,寄贈天祥。”文天祥還寫了一首硯銘同時刻在硯背以明其誌:“硯雖非鐵磨難穿,心雖非石如其堅,守之弗失道自全。”《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嶽飛那八個字是行書;謝枋得寫的是真書;文天祥的是草書。三人的書法“皆道古”。

一方端硯在一百多年間先後為三位曆史名人所用已經是非常難得的巧合,而最有意義的是先後使用這方硯的嶽飛、謝枋得、文天祥都能用“持堅、安白、不磷(薄)、不淄(黑)”的信守來嚴格要求自己。嶽飛抗金,矢誌不移,英勇善戰,最後為秦檜所害。文天祥也是曆史上—位偉大的英雄,他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給後人以深刻的教育和鼓舞。謝枋得作為—位愛國詩人,也保持了凜然不拔的氣節。謝枋得是宋末江西省弋陽人,宋理宗時的進士,乃愛國直臣,忠義自任。宋帝顯德祐年間(公元1275年),他守衛信州(今江西上饒縣境)。元兵來犯,戰敗城陷。公元1276年,宋朝滅亡。謝枋得於是就遁隱山野,發誓不向元朝投降,元世祖後來,強令其出仕北行,結果他絕食而亡。謝枋得與文天祥凜然的民族氣節,完全實踐了嶽飛在端硯銘中所製定的做人準則。

後來嶽飛硯的命運又如何呢?它在清代仍為私人珍藏,其中的曲折難以查明,但硯背的銘記印記載著它的經曆。清代所見的嶽飛硯背麵刻有小印:“宋氏珍藏。”還有清代著名詩人朱彝尊所書的題識,全文是:“康熙壬子二月四日,朱彝尊觀於西坡立齋中。”西坡者,就是宋牧仲。

明才子偶得佳硯

明代有有個著名的書畫家名叫唐伯虎。他作詩別具一格,灑脫自然,但他為人不拘禮法,晚年尤其明顯,這在他的詩裏常有流露。祝枝山其實名叫允明,號為枝山,因手有六指,故自號枝指生。祝枝山是家喻戶曉的才子,他家學深厚,能詩文,工書法,“五歲作徑尺大字,九歲能詩”,是位地道的天才型人物。唐寅、祝枝山與文征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祝枝山由於與唐伯虎遭際相似,性情目投,故民間流傳著兩人的種種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