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硯裏有乾坤(3)(2 / 3)

那後來大漢一聽,覺得這聲音如此耳熟,走上前來定睛看了許久,突然滾鞍下馬,單腿跪倒大呼:“恩人,是您至此,小的們多有冒犯,尚請恕罪!”施耐庵此時睜開眼睛一看,隻見一壯士跪在他的麵前。記憶當中,此人好像在哪裏見過,似曾相識,但一時又認不出來。仔細一看,突然想起幾年前夜晚攜硯而去的壯士。便急忙上前攙起大漢說:“壯士請起,在下實不敢當!不知別後,一向可好?”那壯士叫人牽馬過來:“請恩公上馬,在山上小住幾日,待我慢慢講來!”施耐庵也不推辭,上得馬來,一同來到山上。

山上數日,免不了一番款待。施耐庵在山上結識了不少頭領,並從他們那裏知道了不少聞所未聞的事兒,使他很受震動。

一天,那山上的大王陪著施耐庵飲酒,高興處,取出白銀一箱,黃金百兩送與施耐庵,以報當年活命之恩。施耐庵隻取白銀五兩,餘者堅決不收。他說:“當年救大王,並非為得酬報。今日款待如此,已大大過之。我今日取白銀五兩,購買硯台一方,作為你我交往—場的念物。”壯士說:“恩人重義輕財,所言極是。恭敬不如從命。為報恩人功德,我已令人采到端石—方,為恩公雕製一塊‘百虎硯’,尚請笑納。另外,我已令屬下,今後不得濫殺無辜,文人墨客過此,盡心保護,以報師恩。”施耐庵高興地點頭稱許,並愉快地接受了這方“恩公百虎硯”。

回到家後,施耐庵就用這方硯台,把途中所遇奇人異事細細寫進書中。據傳說,後來他還手持這方“恩公百虎硯”走到各個山頭,受到山主們的熱情款待,大家都尊他為“恩公”。他借此搜集了大量素材,寫下了幾百個草莽英雄,終於寫成了名著《水滸傳》,為世人所傳頌。

琢硯高手顧二娘

明清之際,湧現出了眾多的製硯名家,顧二娘便是其中令人矚目的—位。

據清硯藏家高鳳翰的《硯史》所載,顧二娘又名顧親娘,本姓鄒,江蘇吳縣人,她嫁給了當時製硯名手顧德麟之子顧啟明。顧德麟製硯技藝高超,鐫鏤精細,製硯風格“自然古雅”,因而在當時“名重於世”。但顧啟明早逝,未得接繼其技,因而由顧二娘秉承夫婿家傳,從康熙年間開始製硯,她刻苦鑽研琢硯技藝,從業二十餘載。

顧二娘所製石硯工精形妙,高雅清秀,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比他公公更技高一籌。人們都親切的叫她“顧親娘”稱她製作的硯台為“老親娘硯”。顧二娘製硯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她常與人討論說:“硯係—石琢成,必圓活而肥潤,方見鐫琢之妙。若呆板瘦頑,乃石之本來麵目,琢磨何為?”她主張“效明代鑄造宣德香爐之意”,追求高雅之美。因而,她製作的硯台“古雅而兼華美,當時是實無其匹”。

顧二娘是名重於世的製硯高手,她製硯態度十分嚴謹,執著追求,“非端溪坑佳石不奏刀”,相傳她用腳尖點石,就能夠辨識出硯石的好壞,因而人們又稱她為“顧小足”。她常以石上天然具有的“石品”雕繪,花卉林木鬱鬱蔥蔥,蟲魚鳥獸栩栩如生,峻山秀嶺直插雲霄,可謂巧奪天工。她賦予一塊石坯以生命,使一方方硯台成為—件件不同凡響的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雕刻藝術品。而且“生平昕製硯不及百萬”,所以她琢製的硯台就更加珍貴了。

顧二娘的技藝在當時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他們慕名蜂擁而至,紛紛求二娘琢硯。藏硯大家黃任對顧二娘更是讚歎不已,他收藏的佳硯大多出自顧二娘之手。相傳他在端州做官時,曾得到一塊好硯石,為了找—位琢製硯台的高手,將此石料在身邊藏了十多年。聞聽顧二娘盛名,便從永福千裏迢迢攜石料趕到蘇州,請顧二娘為其琢硯。顧二娘見此佳石,心中甚喜,當即為他手琢青花硯一枚,硯麵上雕飛鳳流雲紋圖,環繞硯池四周。黃任心愛至極,視為珍寶,並以詩相贈,勒於硯背。而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洞天一品”硯,則是顧二娘為黃任雕琢的另一方佳硯。此硯為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所製,隨行而就,旨在水池周邊飾以變龍紋。硯背有當時名人餘旬、林潔的銘文,造型敦厚凝重,古樸典雅,自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