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硯裏有乾坤(4)(3 / 3)

在齊白石送與毛澤東的禮物中,有一方青石硯特別為毛澤東所看重。此硯石質堅硬,長26厘米,大的一頭寬15.5厘米,小頭寬14厘米,厚2厘米。硯堂微凹,用於磨墨,其餘部分雕花,如煙雨雲蒸,意蘊悠綿。硯匣為楠木所製,精致別巧。齊白石對此硯極為珍愛,生怕丟失,又擔心他百年之後,子孫將其轉贈於人,於是親手在硯體上刻下—行小字“片真老坑石也,是吾子孫不得與人。”但最終還是違背了自己“不得與人”的規約,將此硯親手送給了毛澤東。

齊白石所贈字畫,毛澤東後來都交給了國庫,唯獨將這方佳硯留在了身邊。毛澤東辦公和平時寫字都喜用毛筆,這方端硯也就成為他常用的文房用具之一。

名人硯銘趣話

在硯台上刻寫銘文,由來已久。當然,這一定是在硯台廣泛使用之後的事。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寫過《石硯銘》,宋朝著名文學家蘇軾也曾著有《邁硯銘》。到了明清,硯上刻銘越來越盛行了,連皇帝也都製起硯銘來了。

古人把硯銘多作為表現硯的風格與作用,以言誌表情的一種文學形式,又由於硯台為文房之寶,常置於案頭桌上,所以又有座右銘的作用。但是,硯銘又不同於一般文章,帶有格言警句的色彩。讀來使人振奮,給人啟發,且韻味無窮。

近現代一些曆史文化名人,也曾有不少膾炙人口的硯銘。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舒同,藏有一方魯硯,其形狀如樹葉,背刻銘文為:“出齊魯,若桐葉;臨池比綠天,逸思超物外。伴詩書,春永在。”舒同曾在山東省工作多年,而魯硯亦出自山東,所以說:“出齊魯,若桐葉”,這裏的“若桐葉”,既是對硯的實寫,又是諧音,相當於“若同也”,即如舒同本人—樣,出身山東。“臨池比綠天”,這裏用了兩個典故。

“臨池”典故出自東漢年間,有—位著名書法家叫張芝,由於他勤於練字,每天到池塘裏洗涮筆硯,終於把池塘裏的清水染黑了。

“綠天”典故出自唐朝。當時有位名叫懷素的書法家,他擅長草書。他年少時,因為家裏窮,買不起紙張,便用芭蕉樹葉練字。由於芭蕉林綠蔭濃密,遮天蓋地,所以懷素便把自己練習寫字的住所稱為“綠天”。後邊這兩句的意思是:要像張芝與懷素那些書法大師那樣,在物質享受之外,具有高超的理想——那就是一生與詩歌書法為伴。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於1978年得到一塊寶硯,當即書硯銘:“鋒發墨,不傷筆;篋中硯,此第一;得寶年,六十七;一片石,幾兩屐”。全句的意思是:硯台發墨夫而又不傷筆;竹箱中的硯台中這塊最好;得到這塊硯台時年齡正好67歲;這四箱子裏裝的是一方石硯,幾雙鞋子。對硯台的讚賞,得硯石的激動心情,讀過此硯銘可以想象出作者當時的音容笑貌。

老作家端木蕻良在創作長篇小說《曹雪芹》之餘,為自己的一方硯台書寫銘文:“鬆齡聚脂,秋穀傳聲,紅樓夢斷,黃葉春回。”這裏僅十六字,便把清代三位著名作家——蒲鬆齡善寫凝練短文,趙執信長於詩歌(趙執信號秋穀),曹雪芹《紅樓夢》聯為硯銘,同時寫出了自己寫作《曹雪芹》是在“春回”時代,其意境相當深遠!

最有意義的要數陳毅同誌的硯銘了。他曾請人把:“滿招損,謙受益,莫伸手,終日乾乾,自強不息”17個字刻在自己心愛的墨盒上,並把這17個字,作為終身座右銘,身體力行,始終不渝。全句大意為:自滿會招來損失,謙虛可以收到補益;不要到處伸手,要名要利;從早到晚去追求,去苦幹,不要停止。這是一種多麼高尚的道德品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