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儒學與民主關係再思考
【提要】
20世紀中國學術界在理解儒學與民主的關係時,多半從一種非曆史的、理想主義崇拜心理出發,從抽象的哲學原理(抽象人性論、價值論或形而上學)來理解民主產生的原因,從而不自覺地預設了民主是普遍適用於人類一切曆史條件的最理想的政治製度,認為民主就是人民主權或人民當家作主,是最大限度地體現人的尊嚴的製度,並構造了民主/專製二元對立的人為神話。正是在這些錯誤假定之下,出現了“儒學反民主”與“儒家支持民主”這種虛假的理論對立。也正是由於對民主的這種理想化的、“烏托邦式”理解,導致很多現代學者包括現代新儒家學者對中國古代未出現民主政治而深感遺憾,挖空心思地試圖總結儒家未提出民主思想的原因,將中國古代未出現民主在一定程度上歸結為思想原因,包括儒家的道德學說或內聖取向,並認為擁抱或建設民主是現代儒家的主要使命之一,或從儒家的“公天下”思想或從一種抽象的人性論出發來討論儒學與民主結合的理論基礎。本章對上述現代新儒學中有關儒學與民主關係的研究係統檢討,試圖全麵澄清儒學與民主關係研究中的幾種誤區。
本章試圖論證說明:(1)民主製與君主製一樣,都是特定社會曆史條件下出現、依賴於特定的社會-曆史-文化條件的政治製度。古典儒學沒有提出民主思想,是十分正常且合理的。因為,民主製與君主製一樣,並不是什麼可以超越一切曆史時代、一切民族國家和文化差異而普遍有效的政治製度。長期以來,脫離具體的社會曆史條件,從一種抽象的人性論、價值論甚至形而上學來理解民主存在的基礎,是導致上述種種誤區的主要根源。(2)民主政治即使在當代社會條件下也不是普遍有效的。從東亞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的特征看,以黨爭和大眾政治為特色的民主政治可能不如以修德、尊賢為特點的精英政治(賢能政治,meritocracy)更為有效。由此,並不是所有現代民族國家都應以民主為核心價值,而儒家的賢能或精英政治理想仍可能是未來中國政治文化的基石。(3)儒學本質上不是一種民主學說(盡管其中可能包含有利於民主的因素),這非但不是一大局限,反而有助於克服在中國文化中實行民主所可能帶來的一係列根深蒂固的問題。正像曆史上的儒學沒有以擁抱君主製為主要使命一樣,今天的儒家也沒必要以擁抱民主製為主要職誌,而應該從其修德、尊賢的傳統出發,為建設一種合乎中國國情的現代政治製度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