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給交際做減法,關係簡單更輕鬆(5)(1 / 2)

當彼此都暫時冷靜下來以後,切記不要重談那個讓你們激動的話題,因為,這個時候重談非常容易使剛剛冷靜下來的情緒被重新點燃。你們不妨在一段時間內不要聯係,等到自己認為能夠冷靜而理智地處理問題的時候再聯係,然後一起解決問題。

總之,在人際交往中,要善於運用減法交際。一旦發生矛盾,要首先選用“冷處理”的方法,適當減少彼此之間的往來。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冷”得太久,因為“冷”得太久很容易寒了對方的心。

相比完美的神,人們更喜歡稍有不足的人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準備了四段情節類似的訪談錄像:

第一段錄像中被訪談的是個非常優秀的成功人士,他不僅俊朗不凡,而且成就了輝煌的事業,在整個訪談過程中,他自信、從容、談吐不俗,表現得近乎完美。

第二段錄像中的被訪談者也擁有同樣好的條件,不過在被訪談的過程中顯得有些緊張,碰倒了咖啡,弄濕了主持人的衣服。

第三段錄像中的被訪談對象是一個各方麵都非常普通的人,沒有引以為傲的成就和外形,在整個采訪過程中雖然沒出什麼錯,但也沒有什麼突出表現。

第四段錄像中的受訪人也非常普通,沒有什麼亮點,而且在受訪過程中,他也因為緊張而打翻了咖啡。

教授將這四段錄像分別播放給測試對象觀看,然後要他們選出自己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受訪者是誰。

結果,最不受歡迎的是第四段錄像中的受訪者,幾乎所有人都選擇了他。然而,令人驚奇的是,最被人喜愛的人並不是第一段錄像中那位幾近完美的受訪者,而是第二段錄像中打翻了咖啡杯的那位,有95%的測試者選擇了他。

這個實驗反映的現象就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著名的“出醜效應”,又叫“仰巴腳效應”,是指全無缺點、近乎完美的人並不一定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而那些整體表現完美,卻又有些小瑕疵的人反而更容易獲得大家的認同。

人們雖然向往完美,但是在潛意識中對完美又有一種排斥。一方麵,完美與現實生活的距離過大,讓人覺得很不真實;另一方麵,人的潛意識或多或少都認為:承認完美是一種自我貶低,而自我貶低與人實現自我價值的本質需求是相違背的。所以,人在心理上對“完美”有一種又向往又排斥的矛盾。

電視台心理訪談節目的專家、全國著名心理學家——趙老師,曾去青島出席一個心理學講座。當時,她細致得體的穿著、優雅高貴的舉止、知性化的語言再加上淵博的學識,以及在心理學界的卓越成就,使得在場的每個人都認為她幾乎是個完美的女人。大家都由衷地欽佩她,但是卻沒有人真正從心裏接受她,因為她看起來是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女神”。

趙老師的形象太過完美,眾人都遠遠地坐在台下,甚至都不敢跟她近距離接觸,仿佛與她接近就會讓自己無地自容一般。盡管她在做講座的過程中也主動與大家進行溝通交流,然而,大家都沒有什麼回應。

不過在趙老師“出醜”的那一刻情況有所改變了。她的高跟鞋意外地被講台前的台階絆倒,她失去了平衡,差點兒跌坐在地上,這時,她的臉一下就紅了。這一刻雖然她自己覺得有些尷尬、難為情,但是,大家卻覺得和她一下子拉近了距離,接下來也開始積極地和她互動起來。

試問,如果沒有這個無傷大雅的“出醜”,趙老師始終都表現得那麼完美的話,學員們有可能在真正意義上接受她嗎?答案是否定的。

在人際交往中,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固然可以贏得他人的認可,但是過度追求完美,則未必能夠在社交中取勝。這時候就需要人們運用減法交際,在讓自己更加優秀的同時,適當地保留一些小缺點。

總而言之,降低自己的完美度,實際上就是縮小與他人之間的距離,拉近彼此之間的關係,關係拉近了,自己才會更受歡迎。因為相比於完美的神,人們更喜歡和那些稍有不足的人來往。

減法交際:“冷廟燒熱香”

成功的人就像耀眼奪目的明星,他的光芒可以把很多人聚集在他的周圍,而那些失意的人的身旁就不會有多少朋友。大家都知道結交成功人士的重要性,但是也別忘了那些暫時失意的人。那些有才能卻暫時得不到發揮的人,或者是原本成功卻在後來落難的人,他們都能有再次翻身的機會,不要忽略了這些人,在關鍵的時刻也許正是這些人能夠幫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