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例子來說。
南希是家中四個孩子裏的大姐,她相當負責任,而且因為“很懂事”而得到許多讚美。南希很早就了解愚蠢或幼稚並不為人所接受。在學校時,她很負責,每天都準時上學,而且會把所有的作業做完。當老師征求自願的人時,她總是第一個舉手,而且她從來都不缺席。
到了青少年時期,她覺得自己的責任感為自己帶來許多壓力,這些壓力已經使她無法承受。所以她的性格來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她變得相當不負責任。有一段時間,南希不上學,也不幫忙做家事,而且吃藥,她染上了一種藥癮。她把所有不好的事都藏在心裏,甚至對治療師都守口如瓶。
多年來,南希認為負責任這個角色很重要,這種想法限製了她。事實上,要負責任的重要性完全主導了南希的人生。隻有當她允許自己減輕自己的期望,才能開始享受人生。當別人要求南希為自己定義時,她說:“我一定準時,而且我說到做到。”南希常常會承諾去做她沒有興趣的事,因為她想做個負責的人。
可以說,南希是用理智來生活而不是用心來生活的人,因此她最後也毫無懸念地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人們往往把壓力等同於動力,可是不管從科學還是從生活的角度來講,這一公式都不成立。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壓力不僅不能轉化為動力,反而還會阻礙動力的發揮。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生活在這種錯誤的觀念之中,直到最近幾年人們才意識到,過重的壓力已經嚴重損害了人們的心理和身體健康。所以說,壓力與動力之間沒有任何必然的聯係。
當然,這不代表我們可以對自己對別人不負責任。一個人的責任感是衡量其品質的重要標準,沒有責任心的人自然得不到社會和自己的認同。但是,我們也要知道,我們不能讓責任成為壓力,每個人肩上所擔負的責任都很多,如果將它們統統視為壓力,一個人是無論如何都走不遠的。
總之,成功並沒有具體的定義,它是因人而異的。人生在世不過數載,切不可把名利、財富當作成功的唯一標準,每個人都應該淡然麵對名利,淡然麵對“成功”的壓力,學會給自己減壓,這樣才能輕鬆生活,遠離心累。
輸得起,才能笑到最後
人生像是一場賭博,誰都想去玩,也都想贏,但是因為怕輸,很多人不敢玩。其實誰都不可能永遠是贏家,或者永遠是輸家。人生本來就是一條崎嶇的路,難免會有波折。我們應該知道成功本來就是用失敗換來的,在我們麵臨著各種風險與挑戰的同時,也隱藏著各種機遇。古人說“勝敗乃兵家常事”,隻有經得起失敗打擊的人,才能曆練出獲得成功的本領。
經過失敗,我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加以改正以後,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心理學家也認為,人們要想獲得成功,首先必須具備不怕輸的品質,要學會認輸。一時的得失並不能決定人生真正的成敗,真正的勝利者是笑到最後的人。所以隻有你輸得起,才會為下一次的成功積蓄力量和信心,成為笑到最後的人。
這和玩牌一個道理,有時候你越是怕輸,就越是會輸,因為你怕輸而沒有了自信心、沒有了平常心,所以輸得越厲害。其實輸贏也不過是人生的常態,我們應該把輸看輕、看淡,去總結經驗教訓,避免以後重蹈覆轍。在通往成功的大道上會遇到許多“絆腳石”,不必為一時的失敗而沮喪,有壓力,隻要正確對待,不氣餒、持之以恒、始終堅定如一,成功就會有希望。這也是“失敗是成功之母”的內涵!
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米契爾,他在46歲的時候,被燒得體無完膚、不成人形,在51歲時,因一次墜機事故後腰部以下全部癱瘓,卻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成了一位百萬富翁,成為一位受人愛戴的演說家、企業家,還成為美國坐在輪椅上的國會議員,不僅拿到了公共行政碩士學位,而且還持續他的飛行活動、環保運動及公共演說。在演講中,米契爾曾經說過:“我完全可以掌控我自己的人生之船,掌控船的浮沉,我可以選擇把目前的狀況看成倒退或是一個起點。”
一個人的一生中如果遇到一次災難,也許還可以挺過去,但是接連的打擊就很可能會把一個人的心靈防線徹底擊敗。米契爾卻是一個奇跡,他仍不屈不撓,努力使自己做到最大限度上的獨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