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給比較做減法,不跟別人比才明智(1)(1 / 3)

生活中,不少人喜歡和別人攀比,他們的虛榮心和嫉妒心特別強,總是希望自己什麼都比別人好。一旦發現自己有不如別人的地方,就表現得焦慮、不安,並費盡心機要趕超對方。這種比較心理使他人整日活在別人的眼光裏,心理異常脆弱,身心疲憊。

瑞格納·布雷特曾經說過:“別拿自己的人生和他人的做比較,你根本不清楚他們的人生是怎麼一回事。”的確,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給比較做減法,不跟別人比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虛榮心強:愛上攀比,此恨綿綿無絕期

“虛榮”一詞最早出現在柳宗元的詩中:“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辭海》上對虛榮的解釋是:表麵上的榮耀、虛假的榮譽。虛榮心是一種極為普遍的心態,是過分自尊的表現,是為了取得榮譽、引起他人關注而表現出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虛榮心強的人往往活得很累,他們習慣跟別人攀比,然而有句話說得好,“人比人,氣死人”。跟他人攀比的結果,就是讓自己的心被無限困擾。愛上攀比,此恨綿綿無絕期;愛上攀比,就注定了心累一生。

虛榮往往是內心脆弱的表現,與過於關注自身的得失有著密切的關係。虛榮很容易讓人迷失自己,也是許多人獲得簡單生活和快樂生活的最大障礙。虛榮的人一直在別人的眼光中生活,幸福也好痛苦也罷,都是別人眼裏的。一句話,他們全部的生活目標就是一定要比別人好。他們非常看重生活中的得失,認為自己的得失會影響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對自己的態度等,他們是一群活在他人眼裏的人。

在虛榮的人眼裏,工作要比別人好、工資要比別人高、人脈要比別人廣、升職要比別人快、衣服要比別人貴、房子要比別人大、吃的要比別人講究、用的要比別人高檔、男朋友或女朋友要比別人的好……然而要想樣樣都比別人好,就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於是,他們往往對什麼事情都很上心,什麼事情都想得第一。最後,終於在沒完沒了的攀比和較量中失去了閑暇和輕鬆,心情越來越緊張和焦躁,感覺越來越累,快樂越來越少,最後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憊、苦不堪言。

的確,虛榮可以讓我們榮耀一時,但是被虛榮心蒙蔽的人,必然會在未來付出比現在多十倍、甚至百倍的代價。莫泊桑的《項鏈》描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瑪蒂爾德是一個出身貧窮卻異常美麗的女子,她認為美麗的女子生來就是和城堡、王子、香水、珠寶相匹配的,然而命運卻捉弄了她,讓她嫁給了一個小職員。成為洛阿賽太太的她仍然對貴夫人的生活心弛神往,渴望自己能夠光鮮亮麗地出席晚會,成為全場最美麗的女人。

終於,機會來了,她和丈夫要去參加公共教育部長和夫人舉行的晚宴。為了滿足自己的表現欲,洛阿賽太太買了新衣服,描了精致的妝容,還特意從她朋友福萊斯蒂太太那裏借來了一條鑽石項鏈。一切準備就緒,隻等著晚會的時候大放異彩。果然,她成為晚會上最出眾的女人。晚會結束後,她仍陶醉於被人仰望的快感之中,久久不能自拔。當她對著鏡子卸妝時,赫然發現脖子上的鑽石項鏈不見了,怎麼找也找不到。

後來,她和她的丈夫用了整整10年的時間才掙夠了賠償這條鑽石項鏈的錢,而那晚光彩照人的洛阿賽太太早已變得蒼老憔悴。

瑪蒂爾德為虛榮賠上了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的幸福,以這樣慘重的代價換來一時的榮耀值得嗎?答案顯而易見,非常不值。其實,虛榮的人生是悲哀的。人生很短,真正屬於自己的快樂更是稀有資源,為什麼還要為了迎合別人而累了自己呢?為什麼不能為了自己真實而完全地活一次呢?而且,人的價值是由實力決定的,並不能靠作秀來實現。

有一次,法國前總理朱佩視察某地,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在整個采訪過程中,他一直拎著個超級市場的購物袋。但是,他並沒有因為拎著購物袋而變成被人瞧不起的人,總理還是總理;同樣,一個罪犯不會因為西裝革履就變成總理。身份不是由派頭決定的。

心理學家認為:虛榮的心理與戲劇化的人格傾向有關。愛慕虛榮的人外向、易衝動、反複善變、做作、情感反應強烈,但缺乏真實的情感;在與人交往中,喜歡突出自我,而且浮躁不安。愛慕虛榮的人大都有自卑或心虛等深層的心理缺陷,他們竭力追慕浮華是為了掩飾心理上的缺陷。過分的虛榮心是一種病態,它使人們陷入攀比的惡性循環,無法自拔,最終迷失自我,身累心累,卻悔之晚矣。

一個追求真善美的人,是不會采用不正當的手段來炫耀自己的,是不會被虛名所累的。橫向地去跟他人比較,心理很容易失衡,越比越虛榮;一定要比就跟自己的過去比,看看是否今天的自己比昨天好。崇尚高尚人格的人是不會給虛榮心抬頭的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