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早就曰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但不幸,很多人都翻譯錯了。這句話的準確意思是:“學了(文言文)並且用時髦的語言解讀它,不也是很搞笑的嗎?”
可見,孔子認為:第一,文言文是有趣的;第二,學文言文要與時俱進,用現代口味去解讀。但可惜,孔子的後代——孔乙己們當了我們的老師,把有趣扔在一邊,把“之乎者也”和“回”字的四種寫法寫上黑板。學習文言文,從此就成了學生必須經曆的酷刑之一。
此酷刑有諸多要點。比如有話倒著說,美其名曰倒裝句;比如錯字連篇,美其名曰通假字;比如套路死板,美其名曰固定結構;比如為了多賺稿費湊字,美其名曰語氣助詞;比如為了省力氣詞性不分,美其名曰詞性活用……從此,文言文成了唐僧的緊箍咒——聽不懂啥意思,但會讓人頭痛。同時對於古人,我們既憎恨,又同情。憎恨他們寫了那麼多文言文,同情他們不得不在無趣中頭痛一輩子。
直到我們看到本書中的文言文,我們確信,古人絕對不是無趣致死的,而有可能是笑死的。我很不正經地告訴你:這是一本正經的文言文,裏麵說的都是一些不正經的正經事兒。
所以請拿到此書的讀者注意!如果你是肺活量沒有達到3000以上的男性,或者是肺活量沒有達到2000以上的女性,那就要小心了!因為此書可能引起你長久的張口爆笑,以致你的供氧不足,從而導致昏迷、暈厥、休克等突發狀況。
對於這本不正經的書,我們還是要說幾句正經的。巴菲特說過:“如果你走上了錯誤的道路,再奮力地奔跑也是沒有用的。”我們就是想通過對文言文的現代解構和解讀,讓大家能更容易地去理解文言文,更多地去發現文言文的可愛,忘記它形式上的枯燥。但在愛上文言文之後,大家自然會發現原以為的枯燥背後,文言文竟有如此驚豔的文字之美、節奏之美。
當然,這本書並不能直接改變試卷上的分數,也不能讓你瞬間理解了孔子、老子、莊子的內心世界;它隻是提示大家,學古文不要局限於字、詞、句、段、篇、章,要注重閱讀背後的閱讀,也就是對文言文的背景進行閱讀,這種背景不僅僅是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更重要的是情感背景。情感上的溝通,有助於對語言文字的溝通。
一定會有專家對這本書恨之入骨。因為它“褻瀆”了文言文的莊重和古人的情操,因為它會“誤導”一部分讀者對古文的認識。但我們真心希望他們明白,讀者的智商遠在他們的想象之上。至於誤導,如果學生都能像書中文章的作者,把古文和今文轉化得爐火純青似玩於股掌之間,那,我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不是褻瀆,也無關拯救(再序)
如我們所料,第一季《別笑,一本正經的文言文》一出,我們就被一群專家、教授批為褻瀆祖宗的不肖子孫。我們反思良久,深感愧疚。這些老前輩在抄論文的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維護文言文這筆公共遺產的純粹性,讓還沒斷氣的文言文,在祠堂裏安靜地走向垂危。這是怎樣的孝子賢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