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今用篇 丹青妙筆 (3)(1 / 2)

愛與恨的交織,情與理的交融,忘記與銘記的沉思,組成了這一曲英雄的悲情交響樂,彈奏出這一闕驚天地、泣鬼神的考場絕唱。譚嗣同,這位在幾千年封建王朝即將土崩瓦解、灰飛煙滅的前夕,提倡“革去故,鼎取新”,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奔走呼號、英勇獻身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中華民族永遠的英雄,與小作者親切接觸,親密相擁。作者機智地將彩筆一揮,就成就了一篇令人拍案叫絕的考場佳作。

轉折

選自2003年北京高考作文

嚐聞一說曰:鷹鷲之屬,本為同族,其名曰隼,日獵於蒼野之間。歲逢大旱,草木盡枯,獐兔競死,群隼枵腹。或搏蒼穹,徙鴻蒙,求索於重巒之巔;或斂翅羽,撲塵埃,偏安於腐屍殍肉。則前者傲而化鷹,後者鄙而稱鷲也。

餘聞此而有言曰:大旱之歲,乃隼族轉折之秋也。逢此時,誌不同則前途殊也。歸屬若何,唯誌所謀。

夫天地萬物,轉折之奧非僅此一案,廣袤乾坤,何處不有。君曾見清泉流塞於大石者乎?此泉之轉也。擇退者,蔽於石陰,遁於林窪,而不名於世,久之腐臭;擇進者,遇阻無畏,旋而複擊百萬遭,竟成深穀疾流而遏舟舸。君亦見清風之阻於絕壁者乎?此風之轉也。擇趨避者,散於群巒外,須臾而無形,頃刻而泯滅;擇挺進者,繼往削磨千億載,乃得赤漠飛沙之掩白日。然則物之形貌,每決於何擇於轉折也。

而青史之上,舉大業者亦莫不有擇於轉折也。百裏奚之舉,孫叔敖之仕,皆自其不輟於逆境之苦。而史遷之心,篤大誌而不易,遭酷刑而不餒,於大辱之重折下毅然擇生,終有絕唱之史、無韻之騷,令後世文客撫卷喟歎。亦有武侯之誌,承先帝之德,盡報國之忠,劍指中原,不勝不休。雖夭大計於街亭,義不擇退,再四出師,終塑盡瘁之名,而得千古慨歎。

由此觀之,轉折者,多為困阻也。唯懷大誌不言敗者,可轉而為人傑。其逢小挫輒逡巡而返者,茫茫千載之間不可計數,而留其名者未之有也!乃知驊騮騁於浩野,必有跌撲塵泥者,擇偃誌者死,擇奮起者得利足;猿猱攀於絕壁,必有失手折臂者,擇灰心者亡,擇拚搏者得神技。人必有躓踣於疾風驟雨者,擇苟安者尋一穴而居,閉塞而昧昧一生;擇傲立者跋淖而行,待霽虹如畫,而後登坦途,沐清風。不為鬥米折腰,陶潛擇歸隱,棄榮華,於是《歸去來兮》傳誦千古;臨刀戟而不屈,文天祥擇死國,棄官爵,乃有灼目丹心永耀汗青。

餘由是歎曰:適轉折之地,擇何方而往,人各有願,未可強加;然播義於四海,流芳於後世,則非不畏困險、篤誌憤發者莫屬也!

【點評】

從具體內容和寫作技巧來說,本文可謂引用傳說,開篇不凡;以“誌”立論,意義深遠;縱橫捭闔,開掘非淺;巧妙收束,題旨畢見。“文言是我作為一個現代人對古代人懷著敬仰的回顧,是對他們精神的繼承。”本文作者如是說。學理科的能有如此之誌趣,“全才”乎?“怪才”乎?

吊屈原賦

選自2003年陝西高考作文

尚記兩千年前,賈公過長沙,自慨命運之不濟,悒鬱思索,而做斯賦。竟有同命相似之感歎,其悲歎人才之不為用,而忠言不被納之意,蓋與君之所行謬矣。命吾於考場之上,端午佳節,重做斯賦,以吊先生之靈。

嗚呼,君雖為楚王之同姓,其血緣之親,可謂近矣,君累世為官,與楚王之忠心,可謂昭然也,然竟為世人所不容,被君王黜免,終於鬱鬱而沉於汨羅矣。雖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齊輝之才,一旦被疏,不複被用,雖心係楚國,胸懷天下,豈不枉然。

餘歎其感情之無用焉,君臨天下,當以理為重,奈何信奸讒之語,而疏遠信臣忠義之士也,懷王不用汝擊,終招患禍,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製於情也,人情莫不好悅己者,而惡直言者也,故莊宗雖有天下而終自戮於伶人之手,其沉溺於私情使然也。夫奸讒當道,以美色誘之,絲竹樂之,財物亂之,使其遠正直而近讒邪,雖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於禍已至矣,乃有悔色,豈不晚哉?

人情有遠近,而緣有親疏,而公理無遠近,正道無偏邪,君於九天之上,可憶及昔日否,子蘭之流,力勸懷王之秦求和,終使懷王之魂留他鄉,子蘭豈不為楚王之親近哉,有骨肉之親,卻不能遠謀,有遠謀之臣,未有骨肉之親,情理相較,於情於理,競何如哉,懷王屈理從情,終至斯地,雖有天地為其悲惜,然留笑柄於青史矣。

君沉汨羅,去今兩千餘載矣,夫兩千餘載之中,屈理而從情者,不可盡數,今日光華閃耀大地,然此事仍無有斷絕之時,餘作此文,畢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華,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從理,如此,則官不貪,如此,則民不奸,如此則百姓直田享用不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