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王於冥冥之中,定當後悔不迭,特以為情乃理之末,而理為情之始也,理從情而家不立,則國不治,則天下難平,情從理,則行路之人,可為骨肉之親,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豈不如此哉?
【點評】
立意切題,分析政治與感情的關係精辟;全篇用文言文寫就,且文筆流暢,標點準確,顯示出雄厚的古漢語基礎知識;熟悉中國曆史,把古代人物與現代人物結合起來對比,提升了主題;將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自然結合進文章,生動感人,乃曆年來很好的文章之一。《史記》裏,司馬遷為屈原和賈誼合寫一傳,可見這兩位曆史人物相似之處頗多,此文作者即以“賈公”開頭,貼切而自然;而“我”的作賦,則順理成章。主體部分緊緊圍繞“以感情親疏作為用人的標準,必將造成曆史悲劇”這一中心,縱論曆史,深入剖析,很具說服力。嫻熟的文言筆法,讀來韻味十足。文中可見《屈原列傳》《諫太宗十思疏》《伶官傳序》等課文的影子,足見考生對語文課本是熟悉的,文言基礎知識掌握牢固,運用靈活,相關曆史知識掌握也很不錯。從對“賦”這種文體的要求來說,且不說漢賦,就是唐宋的賦,句式和聲韻都應該“合律”——即多用駢句並講究平仄。而這首賦在形式上還不大像,因為作賦太難,考生在考場上能做到這個程度就難能可貴了。不過後來者的借鑒宜審慎一些。
士運論
選自2010年福建高考作文
餘讀《左傳》《漢書》《三國誌》,尋尋覓覓以求運道,成功諸法,然每見古之名士不得其主未嚐不廢書而歎焉。至如三國之李蕭遠作《運命論》曰:“夫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餘未嚐不涕泗橫流,扼腕歎息曰:“古今之士、之賢、之聖豈受製於三者乎?至如仲尼受困陳蔡,李廣難封,哀哉。”後餘飽覽古今賢士之文,遠近名聖之跡,乃釋懷,有三歎作焉:一曰士運在此不在彼,再曰士運在勤不在求,三曰士運在我不在他。謂予弗信,請見陳詞如下:
昔者仲尼學富五車、胸藏禮樂,遍施仁義欲以正道援天下於溺,學於郯子、師襄、老聃之徒欲以廣其聞,周遊天下欲以布其道。其誌壯哉,其行壯哉,其言壯哉。然其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遍曆七十國而不一遇其主,豈不歎哉!然其尊庠序之教,而有顏回出;修古之聖典,而有六藝作。其誌彰矣,不然以我百代後一孤陋書生,豈得聞其名而後深讚哉。孟子曰:“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人有不棄於壯誌之道而後必有不知有處得之。此餘所謂“士運在此不在彼”。
戰國之時,齊有孟嚐田文,趙有平原趙勝,楚有春申黃歇,魏有信陵無忌。當是時,有誌之士投之則中,未有不得意之人。餘以為弗是也,孟嚐之徒獨養雞鳴狗盜之徒,未有匡扶國家之才賢。是故蘇秦散盡資才而不說聽其言,後起六國而權傾天下。曩時其所孜孜求之而不得,當時盡有矣;曩時其所躞蹀之公卿門,當時盡開矣。富埒人主,權衡國君,誰得而當之?是矣王勃曰:“老當益壯,守(寧)移白道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此非餘所謂“士運在勤不在求”乎?
伯牙遇子期乃暢其意,相如因得意逐名漢武,商鞅得景監方說秦王。士運在人手乎?奈何以我之力,以我之學,以我之滔滔雄辯需假人之手?餘思淳於髡聞之必仰天大笑,疑纓索絕。俞伯牙有繞梁之音,司馬相如蘊絕世之才,公孫鞅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變法。韓退之雲:“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竊以為餘為千裏馬亦先已於伯樂矣。“士運在我不在他”昭矣。
《詩》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天下皆慕聖德。《運命論》曰:“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又曰:“通之斯為川焉,塞之斯為淵焉,升之於雲則雨施,沉之於地則土潤,體清以流(洗)物,不亂於濁;受濁以濟物,不傷於清。”又曰:“是以聖人處窮達如一也。”是也夫。餘訚訚於此,欲作沛然之辭以廣餘意,終日孜孜不倦於古今典籍,所為何事?所擁何誌?張載《日知錄》誌曰(《近思錄》記張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點評】
《士運論》一文,作者充分深入地理解了作文題目中的材料,能夠從材料中所體現的此與彼、主觀與客觀、偶然與必然等關係中,提煉出“一曰士運在此不在彼,再曰士運在勤不在求,三曰士運在我不在他”的觀點,新穎、深刻。如此嫻熟地運用淺白文言表達,亦體現了“偶然”之中包含著“必然”的哲理。完全可以這樣推論:如果作者沒有平時對古文的愛好、鑽研,練就較紮實的語言功底,哪來考場上的一揮而就?
文脈清晰,語言通暢,富有氣勢,極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