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台灣的時候,鄧宏達告訴父親,他想“認識整個中國”。
來到大陸的鄧宏達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幸運兒,20世紀80年代新台幣升值後,台灣勞動力短缺,加上台灣“政府”提倡產業升級,皮具等產業紛紛向大陸等地轉移。
鄧宏達在廣州的一家皮具公司做起了驗貨員。他的一生,從此與皮具、皮包結緣。他甚至在來到大陸的第二年,就“入鄉隨俗”,與他的同事、一位杭州姑娘結婚;1998年,他選擇創業,創辦了宏盛集團前身——“東莞展盛皮具廠”……整個20世紀90年代,鄧宏達的父親一直勸他回台灣發展,他都婉言相拒。
“我向父親說,對不起,父親,我們的祖先可能是從大陸移民到台灣的,那麼,從今這一代開始,咱們家族就移民大陸了……我可能對不起你,但對得起我們的祖先。”這使得鄧父非常生氣。
10年後,為國際一線運動品牌做女包代工的宏盛集團的營業額近6億元人民幣,兩岸經濟和金融合作趨暖,回台上市成為可能。鄧宏達頗為感慨,也打開了與父親有關的心結。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據統計如今大陸的台資企業約8萬家(台商數量超過150萬人),僅廣東一省就超過2萬家,其中東莞占到6000家。在這6000家東莞台企當中,現在有數十家與鄧宏達的宏盛一樣,想要回台上市,做第一批“吃螃蟹者”。
結伴返台上市
過去,大陸台商回台上市常常被“政治化”,有台灣地區政客拿“在台灣圈錢,再投資到大陸”的借口來說事。但現在,隨著兩岸關係回暖,金融互動開始,台灣證券交易所也開始放低門檻,主動吸引全球各行業的台商回台。
鄧宏達有望成為台商回台IPO的第一批吃螃蟹者,但並不是第一批回台募資者。
第一位回台募資的台商是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蔡衍明比鄧宏達大三歲,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福布斯》於2009年7月公布的“台灣前40大富豪”中,蔡衍明資產為36億美元(約250億元人民幣),是台灣地區富豪榜上的“探花”。
蔡衍明被稱為“米果之王”。他發跡於台灣,始於20世紀90年代北上,重心大轉移,後來直接把總部移至上海。近年來他為投資界熱議,一因旺旺上市“三城記”,二因拿下台灣媒體《中國時報》控股權。
旺旺於1996年在新加坡上市,彼時中國食品行業隻有旺旺在新加坡資本市場孤軍作戰,“老被人家輕視,沒有成就感”,蔡衍明回憶稱。2007年,蔡衍明將旺旺私有化,從新加坡退市。
一年後,旺旺如變戲法般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不畏金融海嘯,逆勢融資逾80億港元。更重要的是,新加坡和香港分別的一退一進,旺旺的市值從30億美元增至50億美元,增幅超過七成。可謂一箭雙雕。
而2009年4月,蔡衍明又跑回台灣,成功發售旺旺TDR(存托憑證),融資32億元新台幣(近7億元人民幣)。
相對於IPO的“第一上市”,TDR被稱為“第二上市”,意即在兩地上市的股票類型相同,通過國際托管銀行和證券經紀商實現股份的跨市場流通。
旺旺回台“第二上市”受資金熱捧,作為台商回台公開融資的第一人,蔡衍明在酒會上不無詩意地稱:“回家的感覺真好……”
緊隨旺旺之後,向TDR上市發起衝鋒的還有巨騰、康師傅、達芙妮、85度C、富士康等大陸台資企業,而市場青睞程度絲毫未減。
台灣被稱為“科技島”,巨騰和富士康回台上市似乎天經地義,而旺旺、康師傅、85度C等大陸內需概念,在台灣同樣備受歡迎,顯然與台灣證券交易所放寬上市限製,和市場對兩岸簽訂金融監管合作備忘錄後的前景甚為期待密切相關。
鄧宏達回家心切絲毫不遜於蔡衍明。消息傳出去後,群益、兆豐、凱基等五家券商紛紛前來接洽,欲從中分得一杯羹。最後凱基證券脫穎而出。
我在台北見到了凱基證券總經理丁紹曾。他在接受我專訪時稱,在台灣上市不僅周轉率優異,還可以獲得較高的市盈率。“與大陸、香港、新加坡、納斯達克比較,台灣是‘劃算’的選擇——在台灣上市的成本大約隻有在納斯達克上市的1/3。”
2009年5月,美國通信設備商Array Networks放棄納斯達克,選擇赴台上市,引起美國資本市場愕然;監管因素引發的高成本導致美國股市的競爭力下降(在會計和法律方麵的費用約為200萬至300萬美元),反倒給了亞洲國家和地區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