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日常與護理(3 / 3)

注意營養。不要養成孩子偏食、挑食的習慣;要補充充足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多吃些瘦肉、魚、蛋、青菜和水果。

嬰兒的抱法

嬰兒在走路之前,很多時間是在父母的懷抱裏度過的,父母也非常樂意摟抱孩子。那麼,怎樣抱嬰兒才合適呢?抱嬰兒的常用方法有以下2種:

手托法

用左手托住嬰兒的背、脖子、頭,用右手托住孩子的臀部和腰部。

腕抱法

輕輕地將嬰兒的頭放在左胳膊彎中,左小臂護住嬰兒的頭,左腕和左手護住嬰兒的背和腰部,右手護住嬰兒的臀部和腰部。由於新生兒脖子軟,挺不起來,用這種方法抱,可使手和手腕牢牢地支撐住孩子的腦袋,使頭不至於前傾後仰。

正確包裹嬰兒

為了新生兒的保溫,必須給嬰兒進行包裹。包裹是非常講究的。在北方普遍用棉被包裹嬰兒,有時為防止孩子蹬脫被蓋而受涼,父母還常常將包被捆上2~3道繩帶,認為這樣既保暖,孩子睡得又安穩,其實卻沒想到包裹過緊會妨礙嬰兒四肢運動,孩子被捆綁後,手指不能碰觸周圍物體,不利於新生兒觸覺發展。所以過緊包裹嬰兒,不利新生兒生長發育。同時,由於捆得緊,不易透氣,出汗容易使皺褶處皮膚糜爛,給孩子造成許多痛苦和束縛。

在民間有一個習俗:在孩子出生後,習慣用布或小被子將嬰兒的腿包直,用帶子把整個嬰兒身體捆成一個結結實實的小包裹,俗稱:“蠟燭包”,認為“蠟燭包”能預防小兒長大後變成“羅圈腿”。這種觀念是缺乏科學道理的,“羅圈腿”就是醫學上稱的“O”型腿,一般見佝僂病及其後遺症。這種病是由於維生素D缺乏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蠟燭包”會給嬰兒帶來很多不利影響。新生兒離開母體後,四肢仍處於外展屈曲狀態,“蠟燭包”強行將小兒下肢拉直,不僅妨礙嬰兒的活動,而且包裹過緊也影響皮膚散熱,汗液及糞便的汙染易引起皮膚感染;嚴重時,造成髖關節脫位。因此,要提倡嬰兒盡早穿上小衣褲,讓四肢處於自然放鬆的體位,任其自由活動與發展,讓嬰兒輕輕鬆鬆地自由發育。

嬰兒需要包裹,應以保暖、舒適、寬鬆、不鬆包為原則。用嬰兒睡袋來替代包裹,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可以避免對嬰兒造成束縛,影響嬰兒生長發育。

嬰兒穿衣禁忌

服裝樣式應按小兒不同月齡、性別和季節特點來選擇。由於嬰兒生長發育迅速和好動,所穿服裝不應束縛其活動;不得有礙自由呼吸、血液循環和消化;不應對皮膚有刺激和損害;不能使用腰帶,以防約束胸腹部。因此新生兒服裝樣式要簡單、寬鬆,且要易穿、易脫。上衣最好是無領小和服,掩襟略寬過中線,大襟在腹前線處係布帶,以使腹部保暖好。後襟較前要短1/3,以免尿便汙染和浸濕。這種上衣適於新生兒和2~3個月的嬰兒。新生兒下身可穿連腿褲套,用鬆緊搭扣與上衣相聯。一方麵可防止鬆緊腰帶對胸腹部的束縛,也便於更換尿布,還對下肢有較好的保暖作用,可避免換尿布時下肢受涼。

4~6個月的嬰兒開始會翻身、爬行,活動量增大,這時可穿寬鬆帶背心的連腳開襠褲,這種衣褲具有保暖好、便於運動、又不束縛胸腹呼吸活動等優點。這時嬰兒正處於乳牙萌出期,唾液腺發育較好,常常流口水浸濕頸、胸部。為保持這些部位的清潔、幹燥,可給嬰兒戴上圍嘴,最好用吸水性好的純棉布、毛巾或多層棉紗布製作。

隨著月齡的增長,10~12個月的嬰兒活動能力大大增強,活動範圍、活動量也隨之增大,開始扶站、扶走。這時衣服的大小、長短特別要注意合體,以便於活動,上衣袖不宜過長,褲子長短也需合適,仍以背帶褲或連衣褲最好。

這時父母抱嬰兒去戶外玩耍時,在嬰兒褲子的褲腳上最好縫一鬆緊套,套在孩子襪底上或鞋底下,以防止家長抱嬰兒時將褲腿拉起,使孩子小腿外露受涼。

嬰兒衣服別用洗衣粉洗

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烷基苯磺酸鈉。這種物質進入人體以後,對人體中的澱粉酶、胃蛋白酶的活性有著很強的抑製作用,容易引起人體中毒。如洗滌不淨,衣物上殘留的烷基苯磺酸鈉會給嬰兒造成危害。因此,嬰兒衣服忌用洗衣粉洗。

給嬰兒隨時保暖

新生兒的體溫調節機製還不健全,因而給嬰兒保暖十分重要。如何觀察是冷還是熱呢?一般可以摸露著的部位,如麵額、手等,以不涼無汗為合適。若四肢發涼,說明溫度不夠,要想辦法加熱水袋保暖(熱水袋的溫度應在50℃左右)。要將熱水袋放在嬰兒棉被下,不要直接接觸皮膚,以免引起燙傷。

嬰兒房間的布置

溫暖 舒適 寧靜

嬰兒從母腹之中來到人間,其生存環境和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的組織器官還十分嬌嫩,功能尚不健全,機體抵抗力很差,容易受外界環境的改變而影響生長發育,十分脆弱,甚至患病,還有一個很長的適應過程。因此,父母有必要為小寶寶創造一個溫暖、舒適的生活環境,讓寶寶茁壯地成長。

嬰兒的房間要注意保持安靜。因為孩子一到世上就要自行呼吸,心髒等循環器官也要進行大改造。為了不妨礙這些變化和改造,也為了母體恢複分娩的疲勞,均需保持安靜。若是不安靜,等於增加了嬰兒的運動量,為此要多消耗氧氣。為補充這些多消耗的氧氣,寶寶就得加大呼吸量,然而,此時嬰兒的呼吸器官功能尚不健全、成熟。所以,要盡量使寶寶能夠安靜地睡覺,不必過多抱他。當然,也用不著過於小心,比如在寶寶附近走路時踮著腳,說話時附耳低語,實在沒有這樣做的必要。因為環境搞得過於寂靜會使嬰兒變得神經質,稍有聲響便會嚇一大跳,日常家務,工作一如既往也無妨。對於那些令人煩躁的噪音,盡量設法避免,千萬別刺激嬰兒的聽力和神經。

光照 通風 不潮

新生兒大多數時間處於睡眠狀態,為此要為寶寶準備一個較為安靜的房間,進出的人少,光照好、通風好、不潮濕,周圍環境又安靜的房間最為理想。有條件的話,最好安排嬰兒和母親有專用的房間;條件不允許的話,可在房間內條件較好的位置為嬰兒設一個角,同時要求母親能關照得到。

不要將孩子的床鋪放在光線直射的窗口,或光線直接照射到眼睛的位置。房間的空氣要新鮮,要通風,但又不要讓風直接對著床位吹。掃地、擦桌要濕掃、濕擦,避免塵土飛揚,汙染空氣。

房間內禁止吸煙,這時孩子的呼吸道非常脆弱,容易受到損傷。

維持正常室溫

嬰兒對環境溫度的要求十分講究。如果室溫太低,為維持正常的體溫,就需耗用體內較多熱能,這會使寶寶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如果室溫過高,或保暖過度,嬰兒又會有發熱、脫水等現象。因此,室溫過高過低或忽冷忽熱對新生兒都是非常不利的。一定要維持正常室溫。

嬰兒室溫夏天在23℃~25℃左右,冬天20℃上下較合適。要經常注意寶寶麵色和皮膚溫度,以了解保暖是否適當。如果寶寶皮膚發涼,體溫低於正常,表明保暖不夠,可加蓋棉被或用熱水袋保暖。熱水袋水溫不宜過高,在50℃~60℃之間較合適。熱水袋應放在棉墊下或棉被外,以防止燙傷寶寶,棉被也不可過厚過重,避免影響寶寶正常呼吸,如果寶寶皮膚潮紅,溫度較高,則有可能是保暖過度,要適當減少衣、被。使用電風扇或空調降溫時,注意不要讓冷風直吹寶寶身體,使用空調降溫,與外界溫差不應超過4℃~5℃。另外,冬天不要用電熱毯給寶寶取暖。長時間地使用電熱毯,有可能致使嬰兒脫水。

要控製好室內溫度,不要過幹或過潮,二者對新生兒都是不利的。因為嬰兒個體很小,運動量較小,靠活動產生熱量是不可能的,隻有為他調節溫度,以適應嬰兒生活和成長。

避免疾病傳染

嬰兒剛剛開始新的生命,抵抗力很弱,容易感染疾病,因此,親朋好友不要常常不斷進屋探望,要盡可能減少喧嘩,縮短時間,諸如親吻、貼臉等親昵行為對新生兒不利。人員雜亂易使室內空氣汙濁,增加嬰兒患病的機會。特別應婉言謝絕正在患病的人接觸孩子。同時,寶寶不滿1個月,不要帶他到人多的地方去,盡量給嬰兒創造一個閑適的生活環境。

內外空氣流通

為了保持嬰兒房間安靜,並非要一直關門閉窗,要適當適時打開門窗,讓空氣自由流通。特別是新生嬰兒和坐月子的媽媽,以及奶液、尿布等都會發出一些氣味,這些氣味混雜在一起是非常難聞的,所以,要讓嬰兒接觸室外的新鮮空氣,使室內外空氣流通,散發難聞氣味。它還能鍛煉嬰兒的眼睛,而且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對寶寶的健康是有好處的,特別是對呼吸道十分有利。

在寶寶出生後2周時間,就應從習慣室內的空氣開始,打開窗戶,讓寶寶盡量地呼吸5分鍾左右的新鮮空氣。2~3天後,嬰兒習慣了,就可以帶到外邊去,呼吸5分鍾左右的空氣。以後時間可以逐漸延長,但對未滿月的嬰兒不能超過20分鍾,免受風寒。當然,到室外享受新鮮空氣,一定要選擇好時間和地方。夏天在上午10時左右或下午3時以後;冬天在正午前後;春秋最好在上午10時到下午2時。炎熱的夏天要在涼爽的樹蔭下,寒冷的冬天要選無風或風不大的日子,在日光好的地方。但不要讓陽光直射嬰兒頭部,不到人多的地方,不到有灰塵的地方。

皮膚的護理

新生兒出生一般8~12小時即可沐浴。夏天應天天洗澡,冬天每周洗1~2次。沐浴時室溫要在28℃左右,水溫要在37℃左右,先用大毛巾或大尿布包好腹部及下肢,用左手拇指和中指壓住雙耳,以免水流入耳內,發生感染。右手將幹淨的毛巾濕透,輕輕捺臉,然後用香皂洗頭、頸部及上肢,用水衝洗後擦幹,再用大毛巾或大尿布包好上肢及胸部,清洗下肢。

清洗時要注意腹股溝及旮部,適當多用些香皂,衝洗後擦幹,之後可給新生兒撒痱子粉並蓋好被子。撒痱子粉時,應用左手蓋住新生兒臉部,以免把粉撒入小兒眼、鼻、口內,右手將粉撒於頸下、頸後、腋下、腹股溝、背、臀部,皺褶處應多撒些痱子粉,以防皮膚糜爛,然後包好;眼睛發紅可塗紅黴素眼膏,臀部發紅可塗茉草油。

尿布要選用鬆軟、吸水性好的舊棉布,要勤洗勤換,洗後最好在太陽下曝曬或定期用開水燙,防止紅臀發生。

包新生兒時不可將四腳拉直,緊緊裹住。這種“受刑”的包裹方法既不利於新生兒發育,也不利於運動。上衣宜穿“和尚”服式,不可穿套衫。

尿布皮炎的預防

用尿布的嬰兒經常會出現臀部和會陰部的皮膚發紅、糜爛,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尿布皮炎。新生兒更為多見。

尿布皮炎的發生原因主要是由於尿布洗換不勤,或者使用橡皮布、塑料膜、油布等不吸潮的材料包裹尿布,致使嬰兒臀部的皮膚經常受濕熱的刺激而發生皮膚炎症。另外,由於尿素被細菌分解,產生大量的氨,氨對皮膚有很大的刺激性。

尿布皮炎的早期表現隻是在接觸尿布的部位出現大片的皮膚發紅、粗糙,如果這個時候能得到及時、得當的處理,皮炎很快可以消退。否則繼續發展下去,可以出現斑丘疹、瘡疹,嚴重的可能導致局部皮膚糜爛,甚至可以出現皮膚潰瘍。

對於尿布皮炎應著重於預防。應該勤換尿布,避免潮濕的尿布長時間的接觸皮膚,尿布應該用舊的細棉布製作,要有足夠數量的尿布並保持清潔、幹燥、柔軟。換尿布時可以用無刺激性的爽身粉使皮膚保持幹燥。此外,嬰兒穿衣、蓋被均不宜過多,衣服也不宜裹得過緊,室內的溫度應該合適,這樣可以降低濕和熱對皮膚的刺激。

如果孩子的皮膚已經發生皮炎,切忌用熱水和肥皂擦洗,因為熱水和肥皂可以加重皮膚炎症。輕的尿布皮炎隻需勤洗皮膚,保持局部皮膚幹燥、清潔,一般2~3天就能治好。如果發生皮膚糜爛等現象,則應到醫院治療。

保護男嬰生殖器

男嬰的生殖器官與成年男子是有所不同的,不僅外形不一樣,其內部結構和生理功能也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忽視對男嬰生殖器的保護。

男嬰的生殖器官也有大小差異,個頭兒小不一定是病態,更不能給以雄性激素治療。因為男嬰體內雄性激素水平很低,到青春期才會增高,無故給以雄性激素刺激,無疑是“拔苗助長”,嚴重的會造成畸形發育。

男嬰睾丸內產生精子和雄性激素的組織結構尚未發育完全,抗病能力也較弱,一旦遭受損傷,會影響成年後的生育能力。所以父母不要抱孩子到有物理輻射、放射線及有害化學物質等汙染的地區去,並應預防各種微生物(如細菌)感染。

男嬰陰莖包皮長而且外口較狹小,包皮內層的分泌物和尿液容易存在包皮內,使細菌在此處繁殖,發生感染。父母應經常為孩子清洗,將男嬰包皮上翻,用清水衝洗龜頭,以保持外陰衛生。排尿後若殘留尿液,應捺幹或洗淨,並用專門的洗具,如盆、毛巾等。

一旦發現孩子患有睾丸炎、包皮龜頭炎等生殖器疾病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