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攙扶著梁玉向前走,前麵迎來了一群人,有騎在馬上的,有扛著刀槍當兵的,後麵還跟著一群難民。趙燕心想這應該便是劉備的隊伍,於是加快了腳步,拉著梁玉混進了難民群中。
突然,領頭的騎馬人一拉韁繩,胯下的青灰色大馬翹起前蹄,輕嘶一聲。那馬足有八尺多高,四蹄健壯,鬃毛雪白,趙燕回顧書中的情節,心下道:“這應該就是馱劉備越過檀溪的的盧馬吧!”趙燕正想著,隻聽城樓上一將大喊:“原來是劉皇叔駕到,末將有失遠迎,還望贖罪,隻不過荊襄九郡現已盡歸曹丞相,要怪,隻能怪你自己來晚了一步!” 說罷轉身便走,城樓上的士兵便向劉備放箭,劉備身後的人瞬間倒下一片。劉備身旁還有四人騎在馬上,其中有一人頭戴綸巾,手握羽扇,不用說,這人定是諸葛亮無疑。其他三人皆用兵器撥開箭矢,保護劉備。有一人麵如紅棗,胸前長須飄飄,手持青龍大刀,胯下紅馬精神抖擻,這人定是關羽;另一人手握丈八蛇矛,身材魁梧,豹子頭,圓眼睛,口中哇哇亂叫,梁玉見了,對身旁趙燕說:“當日就是這人將我刺傷。”原來是張飛;還有一人身著白袍,外披銀鎧,濃眉大眼,相貌英俊,想來應是趙雲。趙燕心中激動萬分,心想一次偶然的穿越,竟見到了自己的偶像,這次穿越真是值!趙燕正思考間,忽見一人揮舞大刀,帶著幾百人登上城牆,將守城士兵盡皆斬殺,放下吊橋,大喊道:“劉皇叔快請進城,共弑國賊,以謝皇恩!”說罷騎馬出城,準備迎接劉備。趙燕心想:“這應該便是魏延了。”
魏延剛剛出城,身後一騎緊追而出,大叫道:“小小魏延安敢欺我也!可認得我大將文聘否?”魏延調轉馬頭,揮動象鼻刀來迎戰文聘。文聘亦從背後拔出雙槍,拍馬來戰。隻見兩人刀槍相碰,對戰二十餘合,文聘雙槍左右夾擊,收縮迅猛有力,眼看魏延便要招架不住,忽不知為何,文聘坐騎馬失前蹄,兩條前腿就地彈起。文聘沒有防備,還沒來及握住韁繩,便已被掀翻下馬,伏倒在地。魏延愣了一下,隨即又反應過來,將刀口猛的伸向文聘頸前,生怕失去良機,使文聘起身再戰,遂大笑道:“哈哈哈,你大將文聘為何戰不過我小小魏延?你賣主求榮,坐騎亦不願隨你,真乃天助我也,天助我也啊!” 遂派人綁了一臉迷茫的文聘。文聘怎麼也想不明白:此馬隨自己征戰多年,從未有過閃失,怎麼今天關鍵時刻掉鏈子,難道真的是因自己通奸賣國,而遭了報應?
究竟為何呢?原來是趙燕看魏延戰文聘,知道魏延不是文聘的對手,而魏延戰敗後又會去投奔長沙韓玄。雖然到時劉備攻長沙魏延會主動歸降,可劉備現如今兵微將寡,多出一個助手也是好的,於是決定助魏延一臂之力,更深入的說是為了幫助劉備。他悄悄溜到文聘馬後,從地上撿起一塊拳頭大的石塊朝文聘扔去,沒想到卻打到了文聘的馬屁股。那匹馬本靜立站著,忽有重物撞擊身後,自然受驚,所以便有了後麵的事情。
魏延押著文聘,走到劉備麵前,跪拜行禮道:“末將久聞劉皇叔仁遍四海,早有心歸順,今日終得心願,末將願為皇叔鞍前馬後,在所不辭!”劉備大喜,親自下馬扶魏延起身,讚道:“卿真乃我大漢忠勇之士啊!”魏延道:“請主公快快入城,共除奸凶!”劉備聽了,原本的笑臉頓時煙消雲散,歎息道:“我本欲救百姓,卻不料害了百姓,我不願再進襄陽城。” 趙燕感歎,這語氣簡直和書中寫的一模一樣。眾將領聽了,都苦苦哀求劉備入城,可劉備執意不肯。一旁諸葛亮獻計曰:“江陵乃荊州要地,主公若不願入襄陽,可取江陵作為立足之地。”劉備點點頭,表示讚許諸葛亮的意見。正欲拍馬而走,忽從人群中竄出一少年,拉著一受傷男子,跪在劉備麵前,裝作哭腔道:“劉皇叔且慢,可否讓賤民問一個問題?”劉備對百姓仁愛,自然答應,便回答道:“小兄弟快快請起,我劉備無才無能,但凡知道的,必定知無不言。”那少年道:“皇叔可認識我大哥?”劉備笑眯眯地問:“你大哥姓甚名誰啊?”少年抹了一把眼淚道:“聽說他在皇叔軍中做將領,他姓趙名雲字子龍!”
這少年不是趙燕是誰?他拉的那傷員正是梁玉。原來趙燕看到數萬難民追隨劉備,又見魏延歸降劉備,內心頗有感觸,意識到想在這亂世中安身立命,有關係才是硬道理,可自己除了一個梁玉,其他誰也不認識,他可不想像這些難民一樣,居無定所。於是眼珠一轉,想到了趙雲:自己與他都姓趙,不如碰碰運氣,運氣好能和趙雲攀上親戚,就算露餡了,以劉備仁慈的性格,想來也不會怪罪。看來這家夥早已料想到了一切後果,所以才敢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