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台風的自救機製(1)(1 / 3)

防禦台風任重道遠

人類防禦台風的曆史由來已久。在古代,由於科學技術的落後,人們對台風缺乏認識,誤認為是天神發怒。在一種神話中就把台風描繪成一隻可怕的巨龍,它在黑暗和浪濤中沿著天空遨遊,用自己的一隻大眼睛注視著下麵那些可以捕殺的獵物,所以在那個年代,人們對台風隻能是聽天由命。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開始對台風災害采取一定程度的抗禦措施,如修建海塘、加固建築。但由於科學技術水平的落後,這些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台風災害帶來的巨大生命和財產的損失。

進入21世紀以後,人類逐漸認識到台風災害的破壞力,在某種程度上有其不可抗禦的一麵,觀念上也從“抗台風”逐漸轉變為尊重自然規律的“防台風”“避台風”,而且某一時期要以“避台風”為主。防台、避台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在台風災害發生時,立足於防禦,做好危險區域的人員轉移及避險,建立應急轉移安置區,並啟動相關配套措施,保證台風期間轉移群眾的生活基本正常,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已成為我國防台風的新思路。

提升業務係統運轉能力並健全運作機製

(1)改進台風預報警報係統。通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建成了包括台風監測、通信、資料處理、預報警報和發布服務等在內的台風預報警報係統,建立了有關業務管理規定。與防禦其他災害相比,台風預報警報係統較為完整,多年來在減災防災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台風中心的精確定位、路徑和強度的準確預測和實現警報發布覆蓋“最後一千米”的目標等方麵還有很大差距。不斷改進和完善台風預報警報係統,對於提前部署防禦台風工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建立健全防災減災應急機製。要製訂詳細的防災減災應急方案,建立和完善應急機製,如進行台風災害知識的普及宣傳以及台風來時應如何應對的一些訓練、演習,做到在台風襲擊時正確疏散人員、安排救援行動、執行救濟及災後重建計劃等。

長期防禦

修築海塘

海塘工程是抗禦台風狂風巨浪的重要防災設施,能使陸地免受波浪、風暴潮、海嘯的侵襲。我國人民在長期同台風災害的鬥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陸續修建了沿海、沿江堤防和擋潮閘,這些設施在防禦台風侵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不少海堤、海塘標準不高,缺少維護保養。因此,加強海塘工程的修建、加固和維護,對抗禦台風災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綠化造林

沿海地區造防風林帶也是一項極其重要的防禦措施。防風林可以削弱台風的風力,減輕陸地上的受災程度,也能起到加固海堤的作用,減輕海浪對堤岸的破壞。現在,我國沿海地區越來越重視防風林的建設,並視之為防台風的一大“生物措施”。海南島全島1480千米宜林海岸線,已基本形成閉合的環島防風“綠色長城”。福建省沿海3000多千米海岸形成帶、網、片相結合,建成寬10—15米的綠色“屏障”。目前我國共營造沿海防風林帶1.1萬多千米,占宜林海岸線總長的83.5%。

按抗風標準設計建築物

風壓是建築設計結構中側向載荷的一種主要基本數據,建築設計中必須考慮風載荷。在設計中,若風壓取值偏低,建築物的安全就無保障。在台風經常襲擊的地區,需要將曆史上出現過的極大風速作為設計風壓的依據。在對建築物進行設計時,既要考慮造型,也要考慮抗風能力,不能為使建築物美觀而不重視其牢固度。我國台灣蘭嶼島經常遭受台風襲擊,因此島上居民雅美族人創造性地營造了一種“地窖”式的民居,房屋一般位於地麵以下1.5—2.0米處,屋頂用茅草覆蓋,條件好的用鐵皮,僅高出地麵0.5米左右,迎風麵緩,背風麵陡。日本太平洋沿岸易受台風襲擊的一些漁村,房屋建好後一般用漁網罩住或用大石塊壓住。20世紀90年代,我國有一沿海城市在設計高樓時,因為沒有充分考慮風力的影響,在台風襲擊時,發生高樓幕牆玻璃脫落,造成砸傷上千名行人的重大事故。因此,對建築物,尤其是高層建築物的設計,一定要考慮抗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