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熱帶氣旋非常強烈,1999年10月29日襲擊印度奧裏邦的熱帶氣旋摧毀了幾個村莊,造成大範圍的洪水。氣旋過後,印度政府公布有9463人死亡,大約8000人下落不明。印度洋南部的氣旋季節(在南半球)從1月份持續到3月份,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的氣旋季節從5月份持續到9月份。在印度洋南部,每年平均有9.68次氣旋,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平均有8.75次,這兩個地區每年氣旋的次數都有所變化。1945—2000年期間,印度洋南部氣旋發生的次數略微有所下降,在孟加拉灣急劇下降,現在孟加拉灣氣旋不太常見。
2001年1月2日形成於印度洋南部的氣旋“安道”是最典型的,它在馬達加斯加最北端東側745英裏(1200千米)處形成,向馬達加斯加行進,風勢越來越猛烈。但是,在1月5日轉向南,以每小時9—11.5英裏(15—18.5千米)的速度行進。在馬達加斯加和非洲留尼汪島中間穿過,到達距離留尼汪島150英裏(240千米)的地區,幸運的是,沒有襲擊留尼汪島的任何島嶼。1月6日風更加猛烈,達到5級。風眼氣壓降到930毫巴,風速達到每小時140英裏(225千米),強風達到每小時168英裏(270千米),掀起的海浪達20英尺(6米)高,風眼直徑為25英裏(40千米)。
1994年襲擊馬達加斯加的台風(或氣旋)“傑拉爾達”更凶猛,被稱為20世紀氣旋。強風達到每小時220英裏(354千米),引發傾盆大雨,造成70人死亡,50萬人無家可歸,全國主要港口幾乎全部被毀壞,2/3的農田被洪水淹沒。其他的氣旋同樣也很猛烈。1994年5月2日,以每小時180英裏(290千米)的風速向北行進的氣旋越過孟加拉國恒河口,造成200多人死亡。如果事先沒有提前發布警報、組織撤離的話,也許造成的死亡人數更多。另一次氣旋於1991年4月30日發生在孟加拉國沿海島嶼,氣旋來勢凶猛,還來不及發出警報,就已造成13.1萬人死亡。
跟所有的熱帶氣旋一樣,這些東半球氣旋都是在緯度5°—20°形成。但是與大西洋不同,大西洋熱帶氣旋在赤道以南形成,太平洋熱帶氣旋在南北半球都可以形成。太平洋熱帶氣旋在南北半球先向西行進,然後離開赤道,在北半球轉向北,在南半球轉向南。當然,在南半球,科裏奧利效應會使風圍繞風眼按順時針方向旋轉。
太平洋地區的台風會向人口稠密的陸地行進。氣旋越過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國沿海,穿過阿拉伯海向北行進,到達阿曼。在赤道南部,氣旋向馬達加斯加行進。一些行進到島嶼的西部,進入馬達加斯加和莫桑比克之間的莫桑比克海峽。1994年3月發生在莫桑比克的台風造成150萬人無家可歸。
孟加拉國屢遭台風侵襲恒河是印度最大的河,其水流緩慢,水位變化很大。在幹燥的冬季,水量少,水位低。但是,在春天,喜馬拉雅山融化的雪水使水位上漲。在夏季,季風帶來大量的雨水,水位達到最高。一年中,氣旋最可能在這一季節在孟加拉灣以南地區形成。盡管亞洲季風在印度最強,但是它會影響整個亞洲南部。熱帶非洲也會有季風季節,但規模不大。
孟加拉國大部分地區地勢低,由於受到洪水沉積的淤泥的滋養,平原土地肥沃。在孟加拉國,恒河被稱作博多河,它與印度的另一條大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相彙合。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國叫做賈木納河。兩條河流彙合在一起,叫做梅克納河。許多小支流流入梅克納河,彙聚在一起,流入海洋。
在河水流入海洋的地方形成大三角洲。梅克納河的河流入口處不止一個,有許多支流蜿蜒流過迷宮似的島嶼和了無人煙的沼澤地。三角洲北部炊煙繚繞,人們生活在建築在土台上或堤岸上的房屋裏,以避免所有河道彙聚在一起時可能引發的季節性洪水的襲擊。
孟加拉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國家之一,每平方英裏有2000人(每平方千米平均有772人),大多數居民居住在農村。河附近村莊和三角洲北部地區的漁民主要靠捕捉淡水類產品為生。每當氣旋襲擊時,他們幾乎沒有防護措施。
1994年4月17日,熱帶風暴過後,科克斯巴紮爾城鎮的200名漁民下落不明,估計有可能被淹死。1991年的氣旋造成13.1萬人死亡,沿海島嶼5000名漁民下落不明。最慘痛的一次是1970年11月的氣旋,造成50萬孟加拉人死亡,這是20世紀最慘痛的自然災難之一。
亞洲南部和東部
亞洲南部和東部是最容易受台風襲擊的地區。台風到達印度尼西亞東部後,向北轉,直奔菲律賓、越南、中國、朝鮮和日本。在1994年,風速為每小時85英裏(137千米)的弱台風就造成中國台灣10人死亡,但是台風若是在中國東海的話就會更加凶猛。同年8月20日、21日,台風“弗雷德”襲擊了中國浙江省,持續時間達43小時,造成大約1000人死亡,財產損失估計達11億美元。1990年中國福建省和浙江省遭受台風“燕西”襲擊,造成216人死亡。同年,中國浙江省遭受台風“亞伯”襲擊,造成48人死亡。1991年襲擊中國南部的台風“艾米”造成至少35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