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典型台風案例追溯(2)(1 / 3)

台風“鳴蟬”給韓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鳴蟬”影響韓國時,台風最大風力達到60米/秒,橫掃了朝鮮半島東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區,對當地生活造成極大破壞。專業部門對某些地區發布了洪水警報,約2000人被迫疏散。台風迫使4座發電廠停止運轉,致使140萬戶家庭斷電。

發生在我國的台風案例

“7508”特大暴雨的“元凶”

1975年8月1日,第3號台風給我國台灣阿裏山帶去的降雨量24小時達到1748.5毫米,超過了我國曆史上24小時的最大降雨量。其後深入內陸,給所經之地造成各種災害。受其影響,8月4日河南省南部一帶發生罕見特大暴雨。

據統計,在這場特大暴雨中,河南省駐馬店地區板橋、石漫灘2座大型水庫,竹溝、田崗2座中型水庫,58座小型水庫,在短短數小時內相繼垮壩潰決。河南省有30個縣市、1780萬畝農田被淹,1015萬人受災,超過2.6萬人遇難,倒塌房屋524萬間,衝走耕畜30萬頭。境內縱貫中國南北的京廣線被衝毀102千米,中斷行車16天,影響運輸46天,直接經濟損失近百億元。

事後經分析,發生這次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麵:

(1)北半球西風帶大調整。1975年8月份恰遇澳大利亞附近南半球急流向北半球爆發,西太平洋熱帶輻合線發生北躍,致使此台風沒有像通常那樣在陸地上迅速消失,而以更快的速度越江西,穿湖南,然後在常德附近突然轉向,北渡長江直入河南境內。

(2)駐馬店地區特殊的喇叭口地形。台風在伏牛山脈與桐柏山脈之間的大弧形地帶停滯少動,因為這裏有三麵環山的馬蹄形山穀和兩山夾峙的峽穀。喇叭口地形有利於南來氣流在這裏發生劇烈的垂直運動,並與其他天氣尺度係統配合,造成河南曆史上罕見的特大暴雨。

(3)政府防災減災經驗不足。1975年新中國成立時間還不是很長,我國的氣象科學尚處於探索研究階段,預報人員經驗不夠豐富,沒能對台風的路徑和強度做出準確的預報。另外在當時水庫建設中“重蓄水灌溉,輕河道治理”,部分水庫建設中又搞“多快好省的典範”,違背了科學規律,防洪標準較低,致使洪水衝垮多處水庫。再加上政府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防災減災保障體係,通信工具也不發達,導致撤離不及時釀成慘劇。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典型台風

1.1986年第16號台風

1986年第16號台風是多年內路徑最異常,持續時間很長的一次非常特殊的台風。它自1986年8月16日在菲律賓呂宋島生成後,向偏西方向移動,很快出島,並於當日加強成台風。台風先向南移而後又折向西北,途中於19日加強成強台風,以後沿廣東近海轉向東北,穿過台灣島後又在宮古島附近突然南落,並折向西南,以後在南海東北部和巴士海峽這一麵積不大的海域內回旋打轉,延續了20天,強度時而加強成強台風,時而又減弱成熱帶低壓,後又再度加強成強台風,最後西行,穿過瓊州海峽,經過北部灣,於9月6日到達越南,前後共曆時22天。該台風曾三次登陸我國,第一次是於8月22日8時登陸台灣彰化、嘉義,第二、三次分別在9月5日10時與12時,一前一後在海南文昌和廣東徐聞登陸。三次登陸時強度都很強,中心最大風速均達38米/秒(12級)以上,中心最低氣壓為965百帕和963百帕。此台風路徑的曲折,強度的反複變化都是多年內罕見的。由於它長時間回旋在我國南海東北部和巴士海峽海域,而且登陸時強度又很強,造成了廣東、台灣兩省長時間大暴雨、大風和風暴潮,影響十分嚴重。

在台風和風暴潮的雙重影響下,雷州半島東岸的海堤幾乎毀壞殆盡,衝垮了830條總長209千米的海堤,受災蝦塘90處、麵積1000平方千米,沉損船隻1000餘艘,失蹤124艘,倒塌房屋24萬間,死亡20人,受傷363人。據廣東防災部門統計,此次台風所造成的總經濟損失達4.7億元。而其中僅湛江市經濟損失就達2.6億元。

2.2004年第14號台風“雲娜”

2004年第14號台風“雲娜”,8月12日20時在浙江省溫嶺市石塘鎮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2級,風速45米/秒,是1997年以來登陸我國最強的台風之一,隨後在浙江台州、溫州、麗水和衢州一路肆虐,時間長達13小時,給浙江省造成了慘重的人員和財產損失。

12日,浙江省中南部沿海海麵和浙北沿海海麵分別出現12級以上和9—11級大風,東部沿海地區出現了9—12級大風,其中台州沿海地區達12級以上。

風力最大的大陳島達58.7米/秒,創曆史最高紀錄。從11日8時到12日20時,浙江省有10站降雨量超過200毫米,其中溫嶺市塢根到21時降雨量達到303毫米。